【2019-06-04】滨化股份(601678)1.5亿元增资滨华氢能 专家称5年到10年我国氢能源产业将迎可喜变化 滨化股份氢能源布局再度加码。 6月1日,滨化股份公告称,公司拟对滨华氢能增资1.5亿元,主要用于滨华氢能公司进行投资及行业并购,增资完成后将持有滨华氢能97.5%的股权。 “本次增资是基于公司新能源产业发展布局的战略需要,用于滨华氢能进行投资及行业并购。”滨化股份相关人士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滨华氢能一期项目已经投产,公司还规划了二期项目。此外,公司还对氢能项目进行了整体规划,目前正在进行中。此次增资有利于滨华氢能获取和整合新能源产业的关键技术和优良资源,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提高市场占有率、促进公司转型升级。 1.5亿元增资滨华氢能 “氢气,是滨化股份产业链上的副产品。”滨化股份相关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目前,公司氢气主要用于生产双氧水、做片碱燃料,还有部分放空。 2016年,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被国家列入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战略新兴业务重点发展领域。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及自身产品优势,为抓住新能源的发展机遇,2017年9月份,滨化股份与亿华通共同出资 5000 万元设立滨华氢能。其中,滨化股份出资4500万元,占比90%,亿华通以技术出资,认缴出资额500万元,占比10%。 2019年5月10日,滨化股份公告称,公司氢能一期项目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装置运行正常。6月1日,滨化股份公告称,拟对滨华氢能增资1.5亿元,增资完成后滨华氢能注册资本将达到2亿元,公司将持有滨华氢能97.5%的股权。 “本次增资主要是为抓住新能源发展机遇,促进滨华氢能快速发展。”滨化股份上述人士介绍说,公司增资资金主要用于滨华氢能进行投资及行业并购,但目前尚未有明确标的。 其实,早在2017年滨华氢能设立之初,滨化股份就曾表示,滨华氢能成立后,在充分利用公司氯碱装置副产氢气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控股收购、参股投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可以获取、培育和整合新能源产业的关键技术、优秀模式和优良资源,促进公司业务升级,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公司的长期竞争力并扩展公司发展的战略空间。 有行业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目前,氢能源产业处于商业化的初期阶段,大规模的产业并购暂时尚未到来。但是基于企业发展的个体性需求,比如技术、资源等方面的并购需求仍然存在。基于对未来氢能源产业的看好,企业提前进行战略性布局,树立品牌形象、积累行业经验,在未来行业快速发展时,才能获得较好的收益。 氢能源产业将迎可喜变化 我国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仍处于产业化初期。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2018年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均为1527辆,全国燃料电池汽车累计保有量远未达到1万辆,而且几乎都是客车、货车等商用车。此外,据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国内在运营加氢站仅23座。 但这并不妨碍业内看好氢能源产业。“滨化股份对于氢能源未来发展应该是比较看好的,公司大额增资滨华氢能就是明证。”有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道。 其实,这一点也能从滨化股份2018年年报中寻得踪迹:“加快氢能源项目建设。利用合作伙伴氢能技术的先发优势,着眼推进氢能产业化的目标,提高思想站位,通盘考虑项目建设,为项目后续发展留足余量。” 北京氢纪元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EO陈远明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结合国家氢能源产业的政策、国内氢能源技术成熟状况,以及国外氢能源产业发展历程来看,未来5年到10年国内氢能源产业应该会发生可喜的变化。” 根据《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2016)》,到2020年,全国加氢站达到100座以上,燃料电池汽车达到1万辆,氢能产业产值目标为3000亿元以上;到2030年,全国加氢站达到1000座以上,燃料电池汽车达到200万辆,氢能产业产值目标为1万亿元以上。 陈远明告诉记者,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氢能源技术在不断成熟,生产成本、安全性等方面也都取得较大进展,但仍存在氢能产业系统规划缺位、加氢站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缓慢、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依赖进口以及氢能技术认知误区等瓶颈,制约我国氢能源快速发展。在上述瓶颈突破后,我国氢能源产业商业化可期。 【2019-04-29】LPG贸易量提升至1070万吨 东华能源(002221)行业话语权提升拉高利润 日前,东华能源发布2018年年度报告称,2018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89.43亿元,同比增长49.77%;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0.78亿元,同比增长1.45%;基本每股收益为0.66元,同比增长1.22%。 对于全年的业绩表现,东华能源相关高管在2018年度业绩网上说明会上回复《证券日报》记者称,受多种因素影响,由于美国气的转换需要导致营收增加;公司在寻求LPG定价权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业务量增加来掌控资源,随着话语权的取得,利润进一步提升;2018年四季度原油暴跌及三季度宁波工厂开车后的首次检修都摊薄了利润等。 据记者了解,东华能源2018年LPG贸易量约1070万吨,其中进口量约470万吨,转口销售约537万吨,总量再创新高,行业龙头地位日益巩固。 在LPG销售方面,受益于国内煤改气、蓝天工程等政策影响,民用燃气需求增强动力强劲,东华能源继续巩固江浙沪核心市场,积极拓展江西、闽东、河南、西南、山东等新兴市场也增速加快,批发分销业务再上新台阶。 目前,东华能源张家港新材料和宁波新材料两个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合计PDH产能126万吨/年、PP产能80万吨/年,装置运行良好,实现满负荷运行。宁波新材料项目(二期)包括66万吨/年丙烷脱氢制丙烯装置及相关配套项目等正加紧建设中,预计2019年底建成。 “在产品品类方面,报告期内,公司优化了M251H、M15H产品性能,开发了Y381H、S2015、S2025、S2040、K2760等新产品。”东华能源董事会秘书邵勇健向记者介绍。2018年,东华能源LPG销售实现营收365.67亿元,占总营收74.71%,同比增长54.59%,毛利率达2.84%;化工品销售实现营收118.37亿元,占总营收24.19%,同比增长37.79%,毛利率达12.33%。 近年来,随着国家持续推动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能源发展方式由粗放式向提质增效转变,LPG、氢能等新能源发展加速,并逐步成为我国应对后石油时代、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内容。作为江苏地区首个商业化运营加氢站建设和运营方,东华能源充分利用LPG深加工项目的副产品氢气资源,布局加氢站。 目前,东华能源建成的张家港东华港城加氢站已为港城公交集团15辆氢能料公交车提供加氢服务,标志着公司氢能综合利用取得实质性进展。公司两个PDH项目装置副产氢气6万吨/年,是公司氢能产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东华能源称,将充分利用高纯度氢气资源及渠道优势,布局加氢站,打通氢能运输通道,完善氢能供应链,打造新的战略增长点。 提及2019年在氢能产业的布局,邵勇健表示,“公司将通过低成本、高纯度副产品氢的利用,在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加快加氢设施建设,同时推动氢能源在水上交通、新城镇建设等方面的应用。” 国海证券分析师代鹏举和陈博认为,东华能源作为LPG贸易龙头公司,充分发挥贸易、储运优势,延伸产业链,现有扬子江石化项目和宁波福基项目情况运行稳定,宁波新项目建成投产后公司PDH装置共3套,产能合计192万吨/年,PP装置共4套,产能合计160万吨/年,届时PDH和PP装置将实现完全匹配。此外,公司在氢能综合利用方面已经具有实质性成果,增长潜力大。 【2019-06-26】构建循环经济理念掘金万亿蓝海市场 鸿达兴业(002002)氢能全产业链布局渐入佳境 构建循环经济理念掘金万亿蓝海市场 鸿达兴业氢能全产业链布局渐入佳境 2019年氢能体系利好政策频出,上市公司在氢能产业的布局也在不断地提档加速。记者日前从鸿达兴业了解到,继5月份内蒙古首个加氢站正式投入运营之后,6月24日,公司氢能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这标志着公司在实施氢能发展战略、加速布局氢能产业方面又迈出坚实的一步。"鸿达兴业董事长周奕丰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鸿达兴业氢能中心是鸿达兴业开展氢能技术研发、业务拓展、对外交流的专业平台,氢能中心的正式挂牌意味着公司氢能产业的商业化步伐不断加快。 打通氢能全产业链 氢能作为新型清洁能源,具有无毒、无污染、消耗低、总收率高,且能够循环使用等优点,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景的替代能源。得益于氯碱制氢的先发优势,鸿达兴业成为较早一批投入氢能研究的企业之一。 "我国是能源进口大国,不平衡的能源结构实际上已影响着我国能源安全,寻找一种清洁无污染的替代能源刻不容缓,而目前能担此重任的只有氢能。发展氢能不仅可以带来社会效益,还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作为国内提倡氢能民用的先行者,周奕丰告诉记者,早在2016年,公司就投资设立了内蒙古鸿达氢能源及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致力于氢气的存储及应用研究。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自2016年12月投资设立内蒙古鸿达氢能源及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以来,公司不断提升氢气的存储及应用研究,并逐渐加大研发投入力度。2019年2月,与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旨在从氢能技术研发、装备研制推广等方面开展合作。2019年6月,鸿达兴业携手北京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稀土储氢材料。 解决液氢生产、储氢和运氢等问题以后,公司进一步打通了制氢、储氢、运氢和用氢全产业链所有环节。2019年5月,鸿达兴业第一座加氢站在乌海市成功投入使用,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座正式运营的加氢站。 另外,周奕丰告诉记者,目前鸿达兴业已与中国石化内蒙古分公司签署《新能源发展合作的框架协议》,将利用中石化现有网点增添加氢功能及加氢站的建设工作,提高中石化现有网点服务功能,实现共建、共享、共赢的合作模式。 掘金万亿氢能市场 国际氢能委员会2017年发布的2050年氢能源市场发展蓝图显示,氢的需求将大幅增加,将占全世界能源需求的18%,是现在规模的10倍,氢能产业将催生的商业价值达10万亿元。 2018年年报显示,作为我国氯碱行业的龙头企业,鸿达兴业目前拥有100万吨氯碱产能。这为公司延伸氯碱产业链布局构建完整的氢能产业体系,实现特色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了先发优势。 "以氯碱装置生产氢气,是氢气生产的主要途径,是低成本制取氢气的重要来源之一。"据周奕丰介绍,公司与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在氢能技术研发、装备研制推广等方面开展合作,并与其下属企业合作建设氢液化工厂,结合公司现有装置的制氢能力,将实现液氢大规模制取、储存,提高氢气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中信证券研究显示,2018年全国工业制氢约2500万吨,其中放空部分达377万吨,短期看放空的工业氢气将成为短期内的主要氢源。谈及公司在氢能产业下一阶段的布局,周奕丰表示,未来鸿达兴业将继续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氢能的政策导向,加大氢能生产、储存、运输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布局,为氢能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