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8】上港集团(600018):笑看风云潮头立 出江入海正当时 作为国内首家整体上市的港口股份制企业,上港集团无疑是资本市场的“三好学生”:集装箱吞吐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首家发起职工全员持股计划、每年现金分红占可分配利润50%以上。 上海港实现了从河到江、从江到海的历史性转变。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成为习总书记2018年新年贺词中予以“喝彩”的科技创新重大工程项目;公司提出的到2015年实现利润100亿元、2020年实现净利润100亿元的“两个一百亿”目标提前实现。 如果仅以数字论英雄,不足以形容这样一个“要塞”的战略地位。上海港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发生重大变化,主业稳步增长的同时,多元化开始发力。笑看风云16载,勇立改革潮头,上港集团又一次站在了发展的新起点。 吃螃蟹资本市场为改革助力 上港集团总部位于黄浦江边的港务大厦。作为上海港公共码头的运营商,公司2003年由原上海港务局改制成立,2005年实施股份制改革,2006年在上交所上市,成为全国首家整体上市的港口股份制企业。从最初的公司制改制、股份制改制到整体上市,再到后来的公司做大做强,资本市场无疑发挥了重大作用。 上港集团副总裁丁向明告诉记者,上港集团敢于先行先试,在很多方面都走在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前列——包括完成了国内首家发起的职工全员持股计划、创新换股吸收合并上市公司并实现集团整体上市等——敢于吃螃蟹,成了这家国资港务龙头的第一注脚。 那么,改革的勇气由何而来? 据丁向明介绍,早在2005年公司实施股份制改革的时候,就确立了长期、规范、高效的运作理念。当时,公司引入在港上市的招商局国际作为战略投资者。这不仅从实质上改变了当时国资一股独大的局面,优化了股权结构,同时也为公司带来更具国际化的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理念和运作经验。 2006年10月,上港集团通过换股吸收合并控股的上市公司“上海港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实现整体上市,也从根本上解决了母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同业竞争和存在大量关联交易的问题。 之所以所有的改革都能一以贯之、有效落地,丁向明认为,首先,上港集团作为国资控股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上海市政府无论对国资国企改革还是对港口行业发展都非常重视,思路也很开放,这成为公司敢于尝试的重要支撑。 此外,丁向明将之归功于“集团内部的执行力——班子团结一致向前看,职工齐心协力埋头干”。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公司的任务指标从来不是来自于上级下达,而是集团自己来确定,通过编制积极的预算,勇于挑战新的目标。 而稳定、专注和务实也成为上港员工的鲜明属性。丁向明告诉记者,今年是他入职第29个年头,而像他这样忠诚于上港集团、钟情于海港事业的员工不在少数。2015年,公司成为国内首家发起职工全员持股计划的上市公司,员工参与率达到72%。“上海港政企分开十余年,公司成长性和稳定性给了员工很好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公司领导班子相对稳定,更多来自于内部培养提拔,这也是各项改革发展措施得以持续推进落地的重要因素。” 上市至今,公司收入增长2倍,净利润增长2.5倍。丁向明认为,上港集团稳健的业绩增长已经成为体现公司价值的第一指标。2018年,公司主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上海港母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4201万标准箱,同比增长4.4%。2018年末,公司总资产达1443.7亿元;净资产超过700亿元,达到755.5亿元;年末A股总市值达1200.4亿元。2018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实现102.8亿元。 据他透露,公司制定的“十三五”规划对战略目标、经营指标、主要任务和措施都作了详细描述和安排。有些目标提前实现了,比如“十三五”末,公司规划母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200万标准箱,实际在2018年完成了4201万标准箱,提前完成了所设定的指标目标;公司提出的到2015年实现利润100亿元、2020年实现净利润100亿元的“两个一百亿”目标提前实现。公司每年现金分红占可分配利润的50%以上,有些年份分红比例甚至高达60%等。 强主业洋山港叠加国家战略 2017年底建成的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成为习总书记2018年新年贺词中予以“喝彩”的科技创新重大工程项目。丁向明告诉记者,洋山港区的建设,是上海港争取和保持世界第一的基石。“洋山港地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中心点,一头延伸长江经济带,一头连接‘一带一路’,将发挥桥头堡的作用。” 上海港位于中国大陆东海岸的中部、“黄金水道”长江与沿海运输通道构成的“T”字型水运网络的交汇点,前通中国沿海和世界各大洋,后贯长江流域及江、浙、皖内河及太湖流域。港口随历史而变迁,洋山港区的建设,实现了上港集团出江入海的历史性跨越。 2003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千万标箱,这一年,洋山港正式开工建设。2005年至2008年,洋山一、二、三期工程全面建成。公司依托资本市场,先后完成洋山一、二、三期的收购,形成外高桥、洋山双核港区的格局。 2017年12月10日,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自动化码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开港试运营。2018年12月25日,洋山四期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始运营,成为上港集团建设智慧港口、绿色港口、科技港口、效率港口的典范。 丁向明指出:“相对于传统的集装箱码头,洋山港四期最大的特点是实现了码头装卸、水平运输、堆场装卸环节的全过程智能化、无人化操作,对降低码头运营成本,提高作业效率与安全性,以及码头的绿色低碳、环保性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洋山四期的建成和投产标志着中国港口行业在运行模式和技术应用上实现里程碑式升级。” 如今,国家战略叠加,加上资本市场支撑,洋山港开始跨越式发展。数据显示,2018年试生产期间,16台桥吊、88台轨道吊、80台自动导引车投产使用,全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00万标准箱。根据后续规划,码头远期设备规模将扩大到26台桥吊、120台轨道吊、130台自动导引车,具备630万标准箱年吞吐能力。 去年10月,浙江海港集团以现金50亿元对上港集团全资子公司上海盛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进行增资,增资后,上港集团与浙江海港集团两家分别持有盛东公司80%和20%股权。盛东公司将作为未来小洋山北侧唯一开发、建设、运营与管理主体。同时,上港集团还在积极推进与江苏、安徽等港口集团的合作。 与“跨地域合作共建”同步推进的,是洋山港乃至全港的智慧化进程。丁向明告诉记者,目前上港集团正在推进以设备交接单电子化为契机的覆盖全产业、全过程的平台建设。此外,公司正在推进集卡预约平台和长江支线服务平台建设,这三个平台的建设也将为上港集团今后的服务提升、效益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调结构一主多元支撑可持续发展 广阔的经济腹地、密集的运输网络、科学的运转机制,这是上海港的优势。然而随着港口业务的成熟,单纯依靠主业已经很难支撑公司的跨越式增长,一主多元成为公司的战略选择。 从港务大厦办公室远眺,黄浦江就在脚下蜿蜒延伸。丁向明告诉记者,老上海港集中在黄浦江两岸,之后逐步外迁——跨江入海。这样的功能转换与结构转型,一方面是适应船舶大型化以及航运中心建设的发展趋势,更好参与东北亚枢纽港的竞争;另一方面,也是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将河岸资源腾出来更好地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价值引领投资,价值同样引领决策。以港口业务为主业,上港集团结构转型中的货种的变化也在进行中,化肥、粮食等承运品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包括2018年逐步退出煤炭运输等,业务主要集中在集装箱、汽车滚装、件杂货等运输领域。 从上世纪90年代不到100万箱的集装箱吞吐量,到2018年的4201万标准箱新高,上港集团集装箱吞吐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早在2010年,公司已经意识到,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上海港可以开发利用的深水岸线已经很难找到,想要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年增速根本不可能。 “企业发展到不同阶段,确实需要不同的策略来保障企业的发展。毫无疑问,港口业务一定是集团坚持不懈发展的主业。”丁向明告诉记者,如今全球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企业亟需通过业务模式的转换,更好地减轻城市的负担,谋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坚持主业发展同时,上港集团提出一主多元的发展理念。公司多元投资业务已成为“第二主业”。2018年,公司投资收益达62亿元,占公司利润总额比重达43.7%。截至2018年底,公司持有上海银行7.36%股权、邮储银行4.13%股权;完成“上海长滩”房地产项目进度70%、军工路房地产项目进度61%。 “多元并非盲目投资,更多是与公司港口主业相关,做多元的投资布局。”丁向明向记者强调。 以港口商务地产业务为例,据丁向明介绍,不同于一般的房地产开发,伴随着整个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船舶大型化的发展,上港集团对老码头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商业地产就是伴随着公司结构调整而生。2007年,公司汇山地块启动开发,曾经的件杂货码头成功转型为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现已成为北外滩一道新的亮丽风景。 2011年,宝山地块破土动工,公司对该地块进行整体产业转型,项目名为“上海长滩”,从2017开始持续为公司提供利润贡献。另外,近几年,原先的军工路堆场也进行了结构调整,调整后的军工路地产项目工程正在有序推进,今后也将成为公司利润贡献的重要来源。 此外,公司投资银行等金融资产,通过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协同发展,反哺助推主业。目前,公司及下属子公司合并持有上海银行8.05亿股股份,占其总股本的7.36%,从上海银行获得收益已超过10亿元。此外,公司2017年以基石投资者身份参股邮储银行;投资设立了融资租赁公司、港口航运保险公司等,尝试物流与金融业务相结合。2018年,银行、地产收益已超过公司净利润的50%,为公司港口主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2017年,公司出资10亿元认缴上海科创中心一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15.3%股权。目前,科创基金发挥的作用更多体现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方面,与集团主业的关联性不大。但未来科技与实业的协同也有更多机会。 除了一主多元,公司主营的港口业务也开始向外借力,纵向参股航运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提升产业链话语权。2017年6月,上海市政府与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远海运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远海运集团入股上港集团15%的股份,成为公司第三大股东。此后,双方协同入股东方海外,实现了公司对大型远洋班轮公司的首次投资。“在加强港口之间合作的同时,我们也将加强与航运企业的合作。以中远海运集团为例,从业务到资本,双方在航运、港口包括国际化进程中进行了更密切的协作。”丁向明认为,这无疑对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更加深远的战略意义。 “当然,有些目标我们现在还在努力,例如到‘十三五’末,母港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目标是达到47%,2018年达到了46.7%。公司整个规划是集团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坚持发展方向,适当的情况下进一步完善发展目标。”丁向明称,“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上海自贸试验区增设新片区都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积蓄强大的能量。承接历史、承载使命——几代人强港梦在今天的上海港正在实现。” 【2018-12-27】华贸物流(603128)设立柬埔寨合资公司 推进工程物流国际化 事件: 公司发布公告,全资子公司中特物流拟以其全资子公司中特香港作为出资主体,与柬埔寨皇家集团、江苏恒基路桥有限公司合资设立中特柬埔寨公司,其中中特香港拟出资200万美元,持股40%。 投资要点: 合资公司在柬埔寨开展业务,助力华贸物流开拓海外市场 根据公告,中特柬埔寨公司业务范围包括大宗商品交易,一般货物进出口,柬埔寨陆地和驳船运输,国际货运代理和船务代理,柬埔寨本地及国际物流和配送,柬埔寨采石场的建设和运营,仓库建设和运营包括仓储管理等,道路和桥梁施工以及其他类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合资公司在柬埔寨境内开展工程物流及配套工程物资贸易业务,同时为华贸物流在东南亚区域完善海外网络、开发货运代理业务创造条件。以中特物流为主体,推进工程物流板块国际化是华贸物流的既定战略,在柬埔寨设立合资公司,依托央企资源和本土合作方的优势,为中资企业在柬埔寨承包的工程建设项目提供一体化的国际工程物流服务,有助于公司不断开拓海外市场,实现走出去战略。 投资建议 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近期控股股东中国诚通通过一致行动人北京诚通金控投资有限公司完成了股份增持。中国诚通入主后公司各项业务均稳健经营,面对国际上复杂的贸易形势仍然保持了业绩稳步增长,看好公司未来不断贯彻落实"营销驱动"战略并不断推进外延扩张,特种物流及跨境综合物流业务的高速发展则有望为公司业绩锦上添花。预计2018-2020年EPS分别为0.33、0.41、0.46元,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合资公司业务开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