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被称作是人类心脏病的最后战场。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循证医学研究证实,在国际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提高临床疗效16%,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目前,以岭药业还有多项通络中药临床研究正在开展。 吴相君告诉记者,吴以岭院士创立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典范性作用的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之路。 “我们遵循‘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理论假说为指导,以治疗方药为依托,以临床疗效为标准’,创新中药研发模式,根据理论、临床,提出新的理论假说,把有效组方变成新药,然后再进行基础研究、循证医学研究。这样一个理论的创新通过临床组方来体现,基础研究结果用临床循证研究结果加以证实,临床研究结果用基础数据加以诠释,理论的科学价值才会有临床和试验的数据加以佐证、实现。”吴相君说。 【2019-09-27】迈克生物(300463)高速发光发力在即 业绩有望加速 投资要点: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公司是国内IVD 全产业链和全产品线布局的行业龙头,未来随高速发光仪器顺利推广加速贡献业绩,血球等自产新产品逐步放量,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业绩有望在2020 年加速增长,预测公司2019-2021 年EPS 0.95/1.22/1.51 元,参考行业可比公司估值,给予公司目标价33.77 元,对应2020 年PE 28 X,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高速发光发力在即,有望加速贡献业绩。市场担心公司i3000 面临放量瓶颈,我们认为化学发光国产化率不足20%,在三级医院高端市场仍有广阔的进口替代空间,i3000 高速度、可扩展、高性能、易使用特点,竞争优势凸显,有望逐步在三级医院市场渗透发力。目前公司已经取得26 项配套试剂注册证且市场推广进展顺利,2019 年有望实现投放装机500 台,公司率先从传染病和甲功等主流发光项目开始进口替代,单台产出可达50 万/年,未来随仪器性能逐渐被市场验证,医院认可度提升,检验菜单逐步丰富,仪器投放和单台产出进一步增加,化学发光有望加速贡献业绩。 自产产品日益丰富,不断培育新增长点。公司坚持自主研发为主,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丰富和补足自主产品系列,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借力完善的渠道网络和多元化营销模式,公司自产产品保持快速增长,血球、血型卡、病理等新产品有望逐步放量,成为新的业绩增长点。另外流水线、分子等在研新品有望陆续推出,丰富的产品助力公司业绩稳健快速增长。 催化剂:i3000 放量带动业绩加速,流水线等新产品推出 风险提示:新产品推广不及预期;产品降价风险;渠道并购整合不达预期 【2019-11-04】安图生物(603658)2019年三季报点评:化学发光继续放量 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加速增长 点评 化学发光继续放量,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加速增长。公司2019 年前三季度实现收入18.94 亿元,同比增长39.22%,三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2.42%,我们估计主要系磁微粒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等持续放量。我们估计2018 年公司装机台数存量3000 多台,估计2019 年全年新增装机台数1000 台以上。 公司销售毛利率为66.64%,略低于去年同期0.14pp。公司财务费用同比增长505.08%,销售费用较去年同期增长39.87%,管理费用同比增长31.29%,研发费用同比增长56.83%。 国内化学发光高度景气,国产替代空间大。根据《中国医学装备发展状况与趋势2018》,2017 年安图化学发光仪器市占率约为6.1%,罗氏化学发光仪器市占率约为28.7%,综合考虑我们估计2017 年国内化学发光设备存量约3.8 万台。国产化学发光单台产出低于罗氏等进口企业,化学发光国产替代空间大。 布局流水线、质谱仪、分子诊断,IVD 产品线渐全。我们认为流水线是IVD 未来重要的增长点,流水线在国内从2012 年起迅速发展,主要为罗氏、贝克曼、西门子等。研发流水线对IVD 企业要求极高,需同时具备一流的免疫及生化诊断,放眼国内IVD 企业,数量虽然众多,具备流水线研发能力的仅安图生物、新产业、迈瑞医疗、迈克生物等少数企业。此外,公司去年推出了小型生化免疫流水线、质谱仪,并布局分子诊断,IVD 产品线渐全,我们认为可以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19-2021 年EPS 分别为1.77、2.40、3.19 元,考虑公司未来3 年高增长、公司壁垒高,参照可比公司估值,我们给予公司2020 年45-50 倍PE,6 个月内合理价值区间107.88-119.87 元,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风险提示。化学发光设备投放不达预期、研发不达预期、新品放量不达预期、产品降价风险、两票制等行业政策变动风险。 【2019-10-24】万孚生物(300482)三季报营收14.24亿元 扣非净利润同比增36.66% 10月24日晚间,万孚生物发布了2019年三季报。2019年初至三季度末,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2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5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亿元,同比增长30.44%;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2.81亿元,相比上年同期增长36.66%。 从2019年三季度单季业绩来看,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6亿元,同比增长29.4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366.1万元,同比增长38.5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8780.9万元,同比增长53.71%。 2019年初至三季度末,公司实现经营性现金流净额1.3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52.78%;毛利率达到65.22%,同比大幅提升了4.57个百分点。公司经营质量持续改善。 公司截至三季度末累计的研发费用为1.13亿元,占合并营业收入的比例为7.94%,同比增长了29.72%。在产品注册证方面,公司年内累计获得产品注册证33个,其中新增国内产品注册证25个,欧盟CE产品注册证8个,累计获得CFDA、FDA、CE、MDALL产品注册证413个,处于行业领先。 报告期内,随着终端开发、增项上量等工作的推进,免疫荧光平台的心脑血管标志物、炎症因子等产品实现快速稳健增长。胶体金平台的流感检测产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艾滋、登革热等单品在三季度的收入贡献有所上升。海外业务进一步回暖。在经历了上半年的下滑之后,美国毒检业务在三季度有明显的改善,同期下滑的缺口大幅缩小。报告期内,化学发光、血气、凝血、干式生化等新品的导入有序推进,在若干标杆医院实现装机,产品性能和质量获得行业认可。 未来,公司将以提升运营效率、推出新产品和服务、建立新的战略联盟为主要工作方向,以数字化平台的搭建和智能化作为战略转型的突破口,推动战略落地和业务的快速成长,以持续、稳健的业绩增长回馈广大股东的支持。 【2019-10-14】华大基因(300676)三季报预告 多项布局取得重要突破 10月14日晚间,华大基因发布了2019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主营业务收入保持稳定增长,预计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加约10%-2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约10%-20%,预计在2.56亿元–2.88亿元。 根据公开资料,华大基因前三季度净利润出现一定下降,原因或主要是受公司加大研发投入、非经常性损益收入下降、加大市场推广力度、市场竞争加剧等多方因素影响。根据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净利润的影响金额约为4000-4500万元,预计较上年同期减少约821.46-1321.46万元;根据2019年半年报显示,华大基因上半年研发投入金额达1.52亿元,同比增长51.63%。 华大基因方面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年来行业市场竞争加剧,公司近两年加大了研发与市场推广的投入,目前仍处于投入与积累期,因此净利润受到一定的影响,公司管理层依然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华大基因前三季度不仅营业收入依旧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并且在经营方面取得不少突破。5月,华大基因发布自主开发的多组学数据挖掘系统Dr.Tom,实现了用手机完成个人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方面零的突破;6月,披露拟建设青岛华大基因健康医疗产业园项目,进一步布局山东省及北方市场,优化区域布局;7月,子公司中标河北省孕妇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服务项目(以下简称“河北省项目”),获得首个省级的全覆盖项目。 河北省项目公布以来,一直为市场高度关注,该项目中标总预算为1.4亿元,实施周期至2019年12月31日。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让精准医学惠及更多家庭,更大范围推广贯穿生命全周期的健康民生实施方案。 而进入第三季度以来,华大基因连发两项重要公告。8月30日,华大基因全资子公司华大生物科技(武汉)有限公司生产的“EGFR/KRAS/ALK基因突变联合检测试剂盒(联合探针锚定聚合测序法)”,成功通过Ⅲ类医疗器械产品的注册审批。该试剂盒是基于国产高通量测序仪的肿瘤基因检测试剂盒,或将打破国外测序仪在肿瘤基因检测试剂盒领域的垄断局面,意味着国产高通量测序仪以其核心技术和过硬质量在肿瘤临床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该试剂盒成功通过注册审批也是华大基因近年来加大研发投入收获的重要成果体现。 除自身产品的突破,华大基因也积极参与推进行业发展,其与控股子公司参与起草的两项国家标准于9月份获得批准发布。华大基因表示,通过参与上述国家标准的起草工作,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行业产品和技术进步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继续推动行业进步。 华大基因表示,公司秉承“基因科技造福人类”大目标,坚持“减少出生缺陷,加强肿瘤防控,精确治愈感染,助力精准医学”的工作方针不动摇,领衔全球生命大数据高地,全面优化自主平台,持续推进技术革新,公司生产经营业务总体保持稳健,对中长期发展充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