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方案提出,积极开发智能辅具、智能家居和健康监测、养老照护等智能化终端产品;发布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开展应用试点示范,按照适老化要求推动智能终端持续优化升级。 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多,对医疗资源的依赖和消耗也会随之增加。目前,我国养老产业体系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亟需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最大效率利用医疗资源,推动养老产业升级。 相关上市公司: 万达信息:旗下养老服务系统“老人宝”已在上海落地;控股子公司全程健康主要基于物联网技术搭建居民与医疗机构之间信息沟通和服务的平台,具有通过APP、IC卡、视讯电话实现社区为老人服务的功能。 思创医惠:智能床健康监测产品已在养老院、康复中心、家庭、医院病房快速推广。 [2020-10-30] 万达信息(300168):20Q3营收显著改善,国寿入主协同效应显现-三季点评 事件概述万达信息发布三季度业绩公告,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6.4亿元,同比下降1.3%,实现归母净利润-2.4亿元,同比下滑669.9%。 分析判断:收入准则调整+新冠疫情等因素致使业绩大幅下滑,2020Q3营收回暖受制于收入准则调整(软件开发及系统集成业务变更为在项目竣工验收后确认收入)+新冠疫情+战略投入增加三大影响,公司上半年营收/利润大幅下滑,这一趋势在2020Q3得到显著缓解,根据公司公告,2020Q3公司实现营收8.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3.6%,单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额降至0.3亿元,较2020Q1-2显著收窄。从现金流来看,2020Q1-3经营性净现金流分别为-5.0/-1.9/+1.3亿元,20Q3现金流显著好转。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保持高位,报告期内单季度研发投入分别为0.4/1.6/1.0亿元,前三季度累计投入同比+50.7%,进一步强化公司技术优势和增长潜力。 国寿成为第一大股东,有望带来强大业务增量2019年中国人寿推出"科技国寿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科技创新及科技赋能被纳入公司管理层考核体系,根据国寿集团定位,未来万达信息将是"科技国寿"战略的重要承载者,是中国人寿打造"国有身份、市场化机制"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标杆企业,获得国寿集团全方位支持。2020年国寿集团全额认购公司定增额度,未来持股比例有望进一步攀升至24.15%,强化第一大股东地位。此外,未来三年双方关联交易额度上限为10/15.5/17.5亿,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双方关联交易仅75万元,2020年前8个月仅3878万元,不难看出未来三年双方合作将发生质的变化,中国人寿有望为公司带来强大业务增量,同时借助万达信息在国内医疗信息化的领先地位,中国人寿进一步完善医疗端和医保端业务布局,助力自身大健康业务加快发展。 蛮牛健康APP发布,协同效应逐步显现10月16日中国人寿与万达信息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并联合发布基于双方协同而打造的蛮牛健康APP,标志着双方业务协同推进步入快车道。年初的新冠疫情大大激发线上问诊、健康筛查等互联网医疗需求,在此背景下,蛮牛健康APP孕育而生,根据公司介绍,蛮牛健康将与主业深度融合,驱动医疗服务、健康保险及健康服务技术能力、个性化风险定价、产品定制开发等各个业务环节进行创新,可提供覆盖健康筛查/治疗接入/医疗服务/金融保险/药械物流/检验检测六大体系的全程健康管理。此次蛮牛健康APP的发布,标志着万达信息在互联网健康管理领域驶上了全新的赛道,将更好地助力中国人寿"健康保险+健康管理服务"的战略,双方协同效应逐步显现。 投资建议考虑到公司Q3业绩低于预期,我们下调前期盈利预测,我们预计2020-2022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4.8/29.8/35.7亿元(调整前:26.3/31.5/37.9亿元),有望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2/3.6/4.8亿元(调整前:2.9/3.8/5.0亿),对应PE分别为1136倍、74倍和55倍,考虑到新冠疫情催化互联网医疗需求放量,叠加公司与中国人寿合作业务有望步入加速放量期,维持前期评级,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政策推进不及预期,影响下游需求释放;2)在手订单推进不及预期;3)新冠疫情发展超出预期等。 [2020-08-28] 思创医惠(300078):智慧医疗业务增速领跑;发布E-SMART开启云原生+微服务时代-中报点评 2020年上半年收入符合预期,利润略低于我们预期思创医惠公布2020年上半年业绩,收入7.18亿元,同比下滑0.7%;归母净利润4,642万元,同比下滑48.0%。若将同比增加的1,892万元股权激励费用加回,则上半年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26.9%。2020年二季度收入3.85亿元,同比下滑8.5%;归母净利润2,429万元,同比下滑59.9%。疫情对公司项目实施带来额外成本,致使毛利率下行,因此公司收入符合预期,但利润略低于我们预期。 发展趋势智慧医疗业务逆势而行,彰显强劲增长动能。2020年上半年公司智慧医疗业务收入3.94亿元,同比增长26.8%,增速领跑行业;公司商业智能业务对于海外客户的依赖度较高,上半年受到海外疫情的冲击而收入下滑21.5%。此消彼长下,智慧医疗业务收入占比由2019年的47%提升至55%,公司业务进一步向高景气度的医疗信息化赛道聚焦。但由于疫情对公司进行项目的现场实施带来的额外的成本,公司智慧医疗业务毛利率同比下滑12个百分点,子公司医惠科技净利润同比下滑18%至6,810万元。但随着国内疫情的平复,我们认为公司智慧医疗业务毛利率将逐步恢复。 互联互通市场优势巩固,屡屡斩获大单。公司以打造医疗行业的"Android"为目标,以智能开放平台作为主打产品,在医疗行业互联互通建设领域保持优势地位,并将服务的范围从医院端向医共体延伸,上半年中标浙江省新昌县5,736万元的数字化智能化医共体项目。从整体订单来看,公司上半年还中标了济南市妇幼保健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千万级项目,我们认为公司全年订单额仍将保持30%以上的高增速。 正式发布E-SMART,以云原生+微服务重塑医疗数字化。8月22日,公司在2020年中华医院信息大会(CHINC)上正式发布E-SMART智慧医疗3.0云生态服务体系。E-SMART基于云原生、微服务架构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包含一体化医生工作台、一体化医技工作平台、一体化HIS工作平台等应用,服务智慧医院、智慧医共体以及智慧中小云医院建设,将公司产品体系从以集成平台为核心的2.0时代推进到以场景化为主的3.0微服务架构时代。根据我们之前行业报告中的判断,2020年是医疗上云的元年,公司紧抓医疗信息化云转型机遇,有望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实现超车。 盈利预测与估值考虑到海外疫情短期内尚未平复,对公司商业智能业务持续造成冲击,下调2020/2021年收入预测12%/6%至17.25/23.04亿元。疫情致使智慧医疗业务毛利率下行,下调2020/2021年净利润预测31%/15%至1.88/3.32亿元,维持跑赢行业评级。我们将估值切换至42倍2021年市盈率估值,维持16元目标价,目标价较当前股价有32%的上行空间。当前股价对应32倍2021年市盈率。 风险医疗IT订单恢复不及预期;海外疫情持续,智能商业业务承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