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推进乡村振兴
海淀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推进乡村振兴 “十三五”时期,海淀区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美丽乡村深度融入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推动集体产业在科技创新中升级迭代,走出一条农民融入市民、农村融入城市、农业融入科技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南北均衡、产城融合、集体经济与中关村科学城同方向、共发展的新发展格局。 农民带着保障和资产进城 今年66岁的唐功珍家住海淀区西北旺镇永丰屯村,吃完早饭没事,溜达着去镇卫生服务中心做了个中医理疗。 “上了年纪,看病是‘头等大事’。我心脏不好,过去瞧病精打细算,自从办完‘农转非’,报销的多了,现在中医调理也安排上了。”唐功珍幸福满满地说。 和唐功珍一样,享受海淀区整建制农转非工作的政策红利,今年11月份,按照“应转尽转”原则,全区最后一批2.8万农民办理了农转非手续,开始参照城镇职工享受养老、医疗等社保待遇。仅医疗保险里门诊报销的封顶线就从4000元提高到了20000元,唐功珍终于“舍得”瞧病了。 能够“整建制”完成农转非工作,前提是海淀区从18年前就开始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过去,农村集体资产农民‘共同所有’;产权制度改革后,先算清集体资产总数、再量化到每一个组织成员身上,变成‘按份所有’。农民即使身份变成了市民,仍然是集体经济组织的股东,依然享受集体经济发展的收益。”海淀区委农工委书记、海淀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春明介绍。 2002年开始,海淀区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区共成立了86个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并基本完成了登记赋码获得法人地位,10万农民成为个人股东,组建了600多家集体经济实体。2020年年末,全区农村集体总资产预计达到1940亿元,约占全市的22%;净资产突破700亿元,连续16年排名全市首位。从2008年以来,全区约有20个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了持续稳定的分红。2020年,全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东分红总额预计可达6亿元。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完成奠定了农转非的基础。“十三五”初期,海淀尚有农业户籍人口4.7万人。到今年11月,随着整建制农转非工作的完成,海淀人的户口簿上基本没有“农民”身份了。全区农民不但和城镇职工享受同等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还带着资产进城。 美丽乡村融入中关村科学城建设 垃圾清运不落地,公厕卫生打扫及时,保安24小时巡逻……2019年2月以来,海淀区上庄镇罗家坟村村民明显感到村庄起了变化。原来,海淀区启动了美丽乡村准物业化管理工作,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罗家坟村的环境秩序媲美城市小区。 海淀区把农村地区作为新型城市形态的特色功能区,做好整治、建设、管理三篇文章,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更好地融入、支撑和服务中关村科学城发展。今年,海淀区发布了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五年行动计划,“北区”涵盖北部苏家坨、西北旺、温泉、上庄四镇,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地区。海淀区加速补齐其城市功能短板:推动市区重点学校“北上”办学,25个教育项目全部开工;北部医疗中心、苏家坨中心医院启动建设;科学城北区“15分钟优质公共服务圈”项目稳步推进,“五横六纵”路网骨架基本成型…… 集体经济在科技创新中迭代升级 今年9月11日,海淀区温泉镇召开“2020温泉科技服务大会”。两份合作协议的签署让人对这个传统农业乡镇刮目相看。会上,温泉镇在京津冀、长三角地区各选择一个城市,分别与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浙江省桐乡市签署“中关村创客小镇科技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合作协议,发展“研发在温泉、制造在外地”的“离岸创新”。 农村集体产业如此具有“科技范儿”在海淀比比皆是: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与华为公司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探索城区、街区、社区、园区融合发展;四季青镇玉泉三园区腾笼换鸟,探索建设、规划、运营一体化推进模式;海淀镇调整集体产业用地用途,争取中关村论坛会址永久落地…… 在集约增效发展大背景下,海淀区推动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化、产业化运营,主动融入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实现了从“瓦片经济”到深度服务经济、科技投资经济的“迭代升级”。 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227万平方米集体产业空间用于科学城项目落地,“一镇一园”入驻企业 4237家,集体经济园区直接服务77家上市公司。 “得益于中关村科学城高端产业的发展优势,海淀区在破解‘三农’问题上交出高质量发展的海淀答卷,也为科学城建设和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支撑。‘十四五’时期,海淀区将继续全面推动农村、农业、农民的现代化进程,以更优质的资源、更开放的姿态引入更多高科技企业和国家实验室,推动北京自贸区科技创新片区落地,助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海淀区委书记于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