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就《稀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国家层面立法规范稀土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将稀土行业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凸显战略地位重要性。浙商证券(601878)认为,此次条例的出台是稀土行业的历史性事件,对行业的影响是趋势性和战略性的。 从投资方面,永磁材料是稀土行业下游占比最大、未来增速最快的领域,而其中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带来了巨量的需求潜力,2025年对钕铁硼磁材的消费拉动将是2020年的4倍以上。传统汽车领域稳步增长,新能源汽车领域高速增长,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超过1200万辆,对钕铁硼毛坯的消费量将达到6万吨,将达到目前全年钕铁硼毛坯产量的35%,是2020年新能源汽车钕铁硼毛坯消费量的4倍以上;风电领域是目前钕铁硼消费量最大的下游领域,2020年预计拉动钕铁硼毛坯量1.7万吨,未来有望随着全球风电机组新增装机容量的稳定增长,保持10%以上的复合增速。 短期国内下游需求驱动价格上涨,海外需求静待复苏。2020年初国内新冠疫情爆发,稀土冶炼分离企业有部分停产,造成镨钕产量下降,同时由于对疫情爆发带来的下游需求的悲观预期,产业库存维持低位,之后随着20年下半年国内疫情稳定逐步恢复生产,以及三季度以来中国经济的逐步恢复,下游订单旺盛带来钕铁硼磁材企业补库需求强烈,磁材企业Q4季度开工率大幅提升,对镨钕需求拉动明显,氧化镨钕在Q4季度的均价也由Q3季度的32万元/吨上涨到37万元/吨,进入到2021年,稀土行业中的刚需品种氧化镨钕价格已经站稳在43万元/吨。展望未来,海外经济复苏,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复苏,有望拉动需求进一步增长。 该机构建议关注北方稀土(600111)、盛和资源(600392)、五矿稀土(000831)、广晟有色(600259)。 2020-09-09北方稀土(600111)上半年逆势突围喜获佳绩 未来沿高质量发展轨道进而有为 2020年上半年,受市场供过于求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稀土市场供需矛盾加剧,稀土行业上下游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中国北方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方稀土")努力克服外部环境影响,持续优化稀土产品销售结构,借力科技创新成果,让公司生产经营及盈利能力逐步恢复。 今年上半年,北方稀土实现营业收入96.1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81%;净利润为3.28亿元,同比增长23.36%;扣非净利润为2.9亿元,同比增长37.23%;基本每股收益0.09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4.04%。 北方稀土董事长赵殿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北方稀土从疫情防控、生产、销售、管理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缓解企业面临的经营困难。同时,公司根据市场发展实际,及时转变销售思路,制定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价格方案,力争改善镧铈类产品库存积压现状。在积极把握镨钕市场回暖有利时机的同时,加大镨钕市场供应量,为公司完成营收利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不断加大研发投入 多方位布局科研项目 一直以来,北方稀土都秉持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最近三年,公司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累计投入科技研发经费9.13亿元。其中,开展的前沿性、前瞻性及探索储备类科技研发经费投入2.2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5%。 近年来,北方稀土在资源综合利用、环保治理、清洁冶金新工艺及稀土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方面布局了众多科技研发项目,并取得了实质成效。重点突破了稀土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领域用的稀土轻质合金、高端稀土永磁材料及新型稀土储氢材料的产业化技术,为我国重点领域、重大工程需求提供了优质产品和有力技术支撑。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北方稀土研发费用共计3081.98万元,同比增长17.08%。 稀土作为国家的战略资源,作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在未来的科技创新、数字经济、产业升级等方面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赵殿清表示,"十四五"期间,北方稀土将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行业中心、国际科技作基地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力度,聚集行业科技创新资源。 赵殿清谈道:"接下来将重点在稀土资源平衡利用、稀土+智能制造、稀土+农业、稀土+医疗、稀土+环保等方面精准布局科技研发项目,以公司产业发展需求为核心,以公司科技研发投入为着力点,形成搭平台、引人才、聚资源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利益共同体,突破稀土应用的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延伸产业链,以实际行动改变'挖土卖土'现状,提高公司稀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稀土产能与管理制度齐发力 内部深化改革卓有成效 作为我国稀土行业六大稀土集团之一,北方稀土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轻稀土产品供应商,在今年上半年主要稀土产品氧化镨钕均价27.5万元/吨,同比低于去年(2019年上半年氧化镨钕均价30.58万元/吨)的情况下,北方稀土依旧保持了同比较快的利润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期内,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下达了2020年第一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计划指标。稀土开采指标总量和冶炼分离指标总量分别为66000吨和63500吨,北方稀土获得的分配量分别为35375吨和30492吨,占比分别为53.60%和48.02%。 北方稀土两项总量控制指标均为国内六大稀土集团之首。 "十三五"期间,北方稀土顺应国家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环保节能绿色发展的产业政策,基本完成原料产业的整合与环保升级,不断深化稀土大集团的深度整合,着力布局各类稀土新材料及应用产业链,是国内唯一一家完整拥有全产业链条,完整涵盖五大稀土新材料产业,集稀土生产、科研、贸易于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企业集团。此外,北方稀土的新材料及应用产品销售收入占比持续提升,产业结构调整成果初显。 今年二季度全面复工复产以来,北方稀土加大市场调研力度,紧盯各地疫情发展态势,重点了解稀土主产区及公司下游客户复工复产情况,根据下游需求合理排产,尽全力保证产销平衡。与此同时,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协调,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抢抓订单,并做好配套服务工作。 对此,赵殿清说道:"公司取得的成绩得益于产能释放和近年来通过持续深化改革、深挖内潜所形成的企业内生动力和盈利能力。 我们通过持续深化'四降两提'、对标升级、激活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等方式,强化分子公司提质增效、减亏治亏,大幅降低成本,所属亏损企业数量、亏损额均在下降,公司整体经营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业绩表现保持行业前列,2020年下半年预期取得更好的业绩。" 紧抓"国内大循环"良机 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稀土行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特别是《国务院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颁布以及我国"1+5"的稀土大集团组建以后,稀土行业在资源保护、大集团整合、环保水平提升、产业结构调整、稳定市场、行业自律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在赵殿清看来,新形势下,不仅要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形成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上市公司群体更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十四五"期间,北方稀土在原料端将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着眼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让"稀土"真正实现绿色制造,努力将提高稀土生产过程的二次资源全部实现综合利用。在新材料端将继续坚持"转型升级、创新驱动、优化产业链"基调,重点在绿色冶炼分离、稀土金属-磁性材料-永磁电机、稀土合金、稀土催化剂、稀土医疗、稀土农业等六大方向力争新突破,持续推动产业升级与公司高质量发展。 赵殿清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在目前全球疫情蔓延,稀土产品出口减量的不利条件下,作为全球最大的稀土企业,北方稀土将牢牢抓住'国内大循环'带来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断激活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内生动力,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的稀土产品。同时,公司将积极跟随国家政策引领,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补短板、强弱项,在积极扩大内需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国外市场,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企业全球竞争力。" 对于我国稀土产业的发展前景如何,中钢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胡麒牧向《证券日报》记者谈道:"从供给侧来看,我国稀土成矿条件好、潜力大,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从需求侧来看,有着'工业维生素'之称的稀土,是新兴产业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战略性基础材料;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也在引导稀土资源合理有序的开发以及新材料产品结构的升级。所以说,我国稀土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可期。" 2020-10-17盛和资源(600392)董事长胡泽松:加强稀土资源保证能力建设 盛和资源董事长胡泽松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盛和资源将坚持走多元化发展道路,结合政策导向、市场导向、自身优势,积极向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延伸。未来3-5年,公司会将目前4万至5万吨REO(稀土)/年的稀土资源量夯实,同时通过锆钛业务板块、借助海外资源项目,实现稀土资源量的进一步增长。" 稀土是列入我国《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战略性矿产目录的重要战略矿产资源,被称为工业"黄金",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应用广泛。目前,盛和资源已经形成了从矿山开采、冶炼分离到深加工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了国内、国外的双重布局。 完善产业链布局 2012年,盛和资源借壳上市,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并购重组,完成了稀土全产业链的布局,成为国内稀土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胡泽松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公司的发展得益于混合所有制模式。公司的大股东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是自然资源部直属科研单位。国有股东在公司发展方向上发挥着引导作用,而公司日常经营则采用市场化机制运作,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在发展过程中,盛和资源逐步确立了"稀土业务为核心,兼顾三稀资源,坚持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延伸"的发展战略。为此,胡泽松结合公司自身优势以及行业发展趋势,提出了四个驱动模式--坚持国有民营、板块运营、国内国外 和投资者经营者双轮驱动。 在板块运营双轮驱动中,胡泽松强调了企业家合作平台的重要性:"盛和资源近几年通过兼并重组实现了快速发展,让并购进来的企业保持了其企业和企业家的活力。公司并购的标的都是市值10亿至20亿元的企业,能将一个企业从小做大,说明这个企业家具有驾驭市场、管理企业的经验,企业家团队是盛和资源管理能力的重要补充。通过建立企业家平台合作机制、完善激发板块活力机制、强化风险防控体系,同时建立'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盛和资源进一步发展壮大。" 坚持国内国外双轮驱动,胡泽松认为重点是利用好国内资源,开拓好国际资源,打造完整的国际产业链,将公司产品供给国内外更多用户,为客户提供更多优良产品、优质服务,通过产品开发应用创造更多价值。 夯实稀土资源量 在往上游延伸的过程中,通过并购重组以及托管矿山等方式,盛和资源掌握的稀土资源储量位列全国第二。胡泽松表示:"未来3-5年,公司会将目前4万至5万吨REO(稀土)/年的稀土资源量夯实,同时通过锆钛业务板块、借助海外资源项目,实现稀土资源量的进一步增长。" 胡泽松表示,稀土是紧缺资源,所以近几年公司战略规划中将加强资源保障能力建设放在首位。国内方面,公司有两个矿山--托管的德昌多金属采选厂和参股的冕里稀土,这两家企业主要经营稀土开采业务。 "之所以跟股东地矿公司合作托管矿山,是因为当时公司产业链延伸到矿山阶段时,国家已经不再发放新的采矿证,存量资源基本上是各自占用,再找资源有一定难度。"胡泽松说。地矿公司是盛和资源的第六大股东,与公司合作紧密。目前矿山每年有1万吨左右的稀土精矿产量,公司每年支付2000万元的托管费,超出的收益归公司所有。 2016年,盛和资源通过收购海南文盛增加锆钛业务和副产品独居石。锆钛采选中副产品独居石中也含有大量的铽、镝等重稀土。2019年,海南文盛锆钛年产量接近40万吨,独居石产量1万吨。 国外方面,公司与美国基金联合投资了芒廷帕斯矿和澳洲格陵兰矿物能源有限公司(简称"格陵兰")。芒廷帕斯稀土矿是全美最大、全球第二大在产稀土矿,是中国之外最为优质的稀土矿山之一。公司与芒廷帕斯矿山团队合作,目前全年产量已超过3万吨REO,产品全部由公司销售到国内处理,公司原料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2016年,乐山盛和以每股0.037澳元认购了澳洲上市公司格陵兰增发的1.25亿股普通股,目前占股10.5%,是单一最大股东。同时,在科瓦内湾项目层面,盛和资源可选择投资占股不超过60%。 格陵兰的科瓦内湾拥有丰富的稀土矿资源,也是一个世界级的稀土资源。胡泽松表示:"公司希望将这个资源纳入到盛和资源的稀土资源保障体系,用国外的矿,保证全球稀土供应链的完整。" 洪灾影响有限 今年8月18日,盛和资源控股子公司乐山盛和及润和催化(乐山盛和持股38.12%)所在的乐山市五通桥区遭遇特大洪水,工厂水位较深,目前已全部停产。 胡泽松表示,洪水带来的直接损失保险公司会有一定程度的赔付,目前正在定损理赔,阳光保险已预先向乐山盛和支付1000万元理赔预付款。洪水造成的间接损失是对乐山盛和生产的影响。由于保险公司的定损和理赔工作还没有结束,乐山盛和还不能全面复产,有些生产设施的修复重建还涉及到政府审批备案,都在进行之中。 "目前影响复工复产的主要是两个因素。一方面是保险理赔工作比较复杂。公司高纯净度产品过水后,未来再加工代价有多大,需要进行定损。阳光保险聘请了稀土行业专家参与理赔工作,所有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因为定损涉及现场确认问题,所以不敢贸然复工复产。另一方面,公司灾后生产线恢复,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技改项目,需要按照项目审批制度进行管理。这方面,政府搭建了绿色通道,支持公司复工复产。"胡泽松表示,"除了进行复工复产准备外,公司也在积极申请灾后的政府补助。希望多措并举,降低损失。 我们有信心通过加快恢复生产,把损失抢回来。" 对乐山盛和及润和催化的停工停产对盛和资源的影响,胡泽松表示,公司积极利用板块之间的协同效应,将受损比较轻的工段与其它工厂进行协调,尽量保障客户产品的供应。所以虽有影响,但影响有限。 "未来公司将把自身优势与市场导向进行紧密结合,走多元化的道路,坚持走两头延伸战略。公司也会积极寻找优质的下游项目,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投资。"胡泽松表示,公司会寻找行业内具有独特优势的、适合公司未来发展的标的,补足短板,而不是去盲目跟风。 2020-05-11广晟有色(600259)中重稀土资源深厚 黑钨闪耀再添助力 广晟有色主营稀土和钨,是一家集有色金属投资、采选、冶炼、应用、科研、贸易、仓储为一体的大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公司拥有庞大的稀土资源和钨资源。当下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5G 手机需求旺盛,拉动稀土储氢材料、永磁材料、耐热涂料、硬质合金等下游产品的需求增长,公司所拥有的丰厚资源有望为公司未来发展增添更多助力。 投资要点: 新能源汽车需求不减,永磁与储氢材料需求旺盛:随着环保政策不断推行,新能源汽车的全面推广势在必行。根据"十三五"规划对2020 年一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规划,预计相关稀土需求量为钕铁硼7000 吨,镨钕1960 吨,铽106 吨,镝210 吨,超出广晟有色相关产量。旺盛的需求增添了公司永磁与储氢材料的消费热度。 深空探索势在必行,耐热材料与钨产品未来可期:根据国家航天局的相关规划,预计将于20 年发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卫星;并将在20 年首次发射火星探测器,实施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还计划在30 年实施小行星、木星探测等多次深空探测任务。一系列重大的航天工程势必将推动稀土耐热材料与火箭的钨制喷嘴等高端材料的应用端需求快速上涨。 5G 手机换机潮加速,手机更替拉动硬质合金需求增长:近日,IDC报告显示,随着5G 手机的价格下滑,中国市场用户换机比例明显提升。目前,国内5G 智能手机出货量累计达2,380 万台,而平均单价也在迅速下探,2020 年第一季度已降至$600(美元不含税基准)以内。工信部数据,截至3 月底,全国已建成5G 基站达19.8 万个,5G 手机时代已全面到来,与此相关的硬质合金材料也将迎来新一轮的消费端需求增长。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20-22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0、0.53 和0.58 亿元,EPS 分别为:0.16、0.18 和0.19 元,因公司拥有庞大的稀土资源和钨资源,以及稀土永磁材料、硬质合金等下游产品的需求增长预期,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因素:宏观经济波动、国家行业政策变化、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