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股网-股民首选股票评论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2021年3月8日周一人民日报及四大证券报头版内容精华摘要

2021-3-8 08:58| 发布者: adminpxl| 查看: 5293| 评论: 0

摘要:     【人民日报】  长三角今年铁路投资预计超过750亿元  记者从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召开的建设工作会议上获悉:2021年,长三角铁路建设投资规模预计在750亿元以上,计划开通新线里程833公里,开工项 ...


保险业1月份保费收入强劲回升 健康险同比增28% 投连险猛增223%

    3月5日,银保监会披露的1月份保费数据显示,1月份保险业呈现强劲复苏态势,行业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1.2%。其中,占行业保费87%的人身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8%。

    引人注意的是,1月份有两大险种保费收入增速较快。一是健康险保费收入达1206亿元,同比增长28.1%;二是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达13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22.8%。究其原因,健康险增速一方面受到疫情催化,另一方面与疫情控制后各行业回暖有关;投连险保费收入大增,则受益于去年以来资本市场的较好表现。

    一家中型寿险公司副总经理对记者表示,疫情的发生并不是件好事,但对保险业来说却提供了发展契机。一方面,加剧了消费者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一些年轻人由被动投保变为主动投保,另一方面,加速了保险业发展的线上化进程,为非触达式保险销售做了全民铺垫,有利于保险业转型及改革。随着疫苗的大面积接种,预计保险业今年将步入发展的轨道。

    健康险今年有望快速增长

    保险业正在逐步摆脱新冠疫情的困扰,步入增长轨道。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保险业今年1月份实现保费收入10094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人身险保费达8816亿元,同比增长13.8%;财产险保费达1278亿元,同比下滑4.3%。

    占行业保费近九成的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增速较快,拉动了保险业整体复苏。财产险业务虽已摆脱疫情影响,但受去年车险综改的拖累,保费收入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不过,财产险业务对保险业整体保费收入增速影响不大,车险综改的影响也在保险公司、监管层及资本市场的预期之内。

    从人身险三大业务来看,1月份寿险、健康险、人身意外伤害险的保费收入分别为7481亿元、1206亿元、1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9%、28.1%、10.2%。整体来看,寿险业务的发展呈现持续反弹态势,意外险增长平稳,健康险成为拉动人身险保费收入增长的“黑马”。

    健康险今年有望持续推动行业保费的总体增长。自今年2月1日起,老版重疾险按监管规定正式停售,新版重疾险有望进一步激发消费者的投保热情。泰康在线理赔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重疾新规最大受益者无疑是消费者。新版重疾险有三大优势:一是保障范围更广,二是分类更优化,三是赔付更合理。

    除健康险收入增速可期之外,投连险保费增速也颇为亮眼。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1月份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达13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22.8%。近年来,由于投连险具有高风险属性,各人身险公司都在收缩投连险规模,导致近几年保费收入增速持续萎靡不振。今年1月份投连险收入增速之所以大幅增长,主要与股市等权益市场走势较好有关,去年投连险账户整体实现较好的收益,对今年1月份的投连险保费收入有促进作用。

    受车险综改的影响,财产险保费收入增长仍承压。今年1月份,财产险行业保费收入为1278亿元,同比下滑4.3%。近年来,车险保费占财产险保费比重超过六成,是财产险行业的第一大收入险种,对财产险业务的整体影响较为显著。

    虽然1月份财产险保费收入出现负增长,但从单月环比增速来看,车险综改的影响正在减弱。去年12月份,财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092亿元,同比下滑幅度达10%。与之相比,今年1月份的同比下滑幅度已明显收窄。

    国泰君安非银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刘欣琦分析称,当前车险保费收入增速已充分反映了综改的影响,且高风险融资类保证险业务已基本出清,预计2021年财险保费收入将企稳回升。

    各路资金布局保险股

    春江水暖鸭先知,随着保险行业持续复苏,资本市场也开始关注保险行业,各路资金开始积极买入保险股。近期,安信证券、长江证券、广发证券等主流券商接连发布研究报告,看好保险股的多条投资逻辑线,建议“积极增配保险股”。

    沪深港通中央结算持股记录显示,今年1月1日至3月5日的40个交易日内,北向资金对中国太保的持股量增长44%;对中国平安的持股增长7%;对新华保险的持股增长6%;对中国人寿的持股增长3%。沪港通十大活跃成交股数据还显示,中国平安被外资净买入额超过50亿元,仅次于招商银行,位列A股第二位。

    牛年春节长假后,市场风格急速切换,白酒、新能源等市场热门股被外资、国内基金等大量卖出,引发股价大幅回撤。而银行、地产、保险等顺周期板块作为防御板块被机构大量买入。东方财富Chioce数据显示,在2月18日至3月5日期间,中国太保涨幅达10%,新华保险涨8.8%,中国平安涨6.6%,中国人保涨3%,仅中国人寿跌0.86%。整体来看,保险股在“抱团股”大幅杀跌时极具抗跌性。此外,保险股目前市盈率普遍较低,远低于贵州茅台等白酒股。

    从去年四季度以来,一些外资机构就开始重仓保险股。今年2月25日,全球最大主权基金挪威政府全球养老基金发布的持仓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该基金持仓中包含742家中国公司,其第一大重仓的A股并不是贵州茅台,而是中国平安。

    中国银河证券分析师武平平认为,2021年险企开门红销售良好,新老重疾产品切换助推产品销量提升,消费者购买力逐渐提升叠加去年同期销售的低基数,形成多重利好因素共振,推动险企一季度负债端新单及新业务价值(NBV)的超预期增长。而宏观经济的持续修复,对长债利率形成支撑,资产端有望持续改善。资产端及负债端的共振,驱动保险板块基本面向好。

全国政协委员、佳都科技集团董事长刘伟:让注册制改革下的再融资更给力

    “未来十年将是我国资本市场大发展的黄金时代!”在提及资本市场相关议题时,全国政协委员、佳都科技集团董事长刘伟对记者感叹,“注册制改革盘活资本市场、做大增量、激发市场活力,为企业科技创新、技术转化应用提供融资渠道,有利于培育出世界级的科技企业”。

    以科创板为例,截至2021年3月份,科创板上市公司已经达到234家,首发募集资金3053亿元,其中超过半数企业是生物医药、TMT、电气新能源等科技类行业,首发募集资金超2000亿元。刘伟认为,“改革的倾向很明显,就是要畅通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为各层次科技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充足‘弹药’,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提法一脉相承”。

    刘伟坦言,“注册制改革开了个好头,但路还很长,我们在注册制的配套制度、监管能力、投资者结构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成熟资本市场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作为致力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落地的企业家,刘伟认为,下一步应该要在再融资方面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让企业的融资获得感更强。“目前在再融资募集资金使用上,监管要求资本性支出占比不低于70%,补充流动资金的比例不超过30%,本质上还是延续了‘建生产线-折旧-产出回收’的思维模式,忽视了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所带来的新商业模式变化。”

    此外,刘伟在提案中也建议有关部门在支持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上做进一步的制度性优化思考。自去年政府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来,智慧城市、人工智能、轨道交通等领域采用PPP建设的项目越来越多,但配套融资工具和规则上的相对缺乏则阻碍了民营企业参与PPP建设的机会。刘伟认为,该问题同样可以通过优化再融资制度得以妥善解决。

“房住不炒”第三次现身政府工作报告 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难要六路出击

    2021年,“房住不炒”第三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之前两次分别在2018年和2020年。2016年12月14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距今已逾四年。“房住不炒”是民间智慧对房地产政策的高度领悟和概括。

    房子的问题牵涉面甚广,历年政府工作报告都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部署,侧重点虽然有差异,但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侧重点是“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在强调“房住不炒”定位以及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之后,直指当前住房市场最突出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思路: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办法,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

    坚持“房住不炒”定位逾四年来,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所含内容愈加丰满且接地气,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接连出招,房地产领域风险梯级下降。当前,“房住不炒”的氛围已成大气候。

    近日,记者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对房地产发展给出的最新精神,采访代表、委员、业界专家、企业等,从房贷、土地、房地产税、房企、住房租赁、住房中介等六方面为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难建言献策。

    从限贷到“房贷集管”

    炒房被“精准打击”

    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中,信贷手段被广泛使用且功效强大,从最开始的限贷到现在的房贷集管,“精准度”越来越高。比如今年上海出台的“121新政”就让楼市恢复常态,其中“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三招对炒房极具杀伤力,包括实施好房贷集管,严控个人住房贷款投放节奏和增速,防止突击房贷;加强审贷管理,对购房人首付资金来源、债务收入比加大核查力度;严防信用贷、消费贷、经营贷等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对于信贷手段在楼市调控中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毕马威中国前副主席、华南区首席合伙人龚永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家灵活运用多样化的调控手段,如引入信贷、税收等经济手段,可以从根本上稳定房产市场和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利于打造各地差异化的调控政策,进一步落实市场长效发展。例如,“房贷集管”出台后,各地也相继下发了“房贷集管”的地方性细则。此政策对于不同档次的银行贷款明确了贷款集中度上限,也体现了对‘因城施策’、‘一城一策’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贯彻与落实,有助于各地银行灵活执行中央房贷政策。现阶段楼市调控以行政与经济手段共存,调控力度有所升级,利于有效优化市场结构、平衡供需关系、促进行业健康长远的发展。

    龚永德表示,过去对房地产调控以行政手段为主,如限购、限贷等。从商品住宅均价、成交价等各项指标来看,楼市调控立竿见影,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楼市“过热”,优化了供应结构并维持了市场的良好秩序。但同时,以行政为主的调控手段也存在一定的限制性,仅可作为短期调控手段。

    目前我国的住房金融制度主要包括抵押贷款和公积金制度。去年5月份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改革住房公积金制度。

    龚永德认为,一直以来我国的公积金制度存在金融化程度低,无“用武之地”;而另一方面,缴纳公积金的职工却存在贷款难的问题。在单一的公积金制度上拓展居民住房融资渠道,实行公积金制度改革刻不容缓。但是否应该以住房银行模式取代公积金模式,仍然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和居民购房需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房贷的严格管理,一方面“精准打击”了炒房,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化解房地产风险。“我们相信,房地产的问题会逐步得到好转。”3月2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势头得到遏制,2020年房地产贷款增速8年来首次低于各项贷款增速。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