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基金发出668亿“红包” 同比大增140% 每年一季度都是基金扎堆分红之际,受益于2020年公募基金整体较好收益,今年以来基金分红成为历史高潮。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基金分红高达668亿元,其中,权益类基金分红560亿元,占84%。春节后,从2月18日至3月6日仅仅2周多时间,基金分红累计74.33亿元,单次分红高达19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近期市场震荡加剧,不少基金经理选择分红让此前收益落袋为安,也借此机会降低仓位,调仓换股。 今年来基金分红668亿 数据显示,截至3月6日,今年以来共有638只基金合计分红668亿元,同比增长140%。其中,权益类基金分红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260只产品分红560亿元,占比84%。去年同期,权益类基金分红总额147亿元,约占当期分红总额一半。 分红最“慷慨”的是葛秋石管理的易方达价值精选。截至3月6日,该基金年内总计4次分红,累计高达26.5亿元。 春节以来也是分红的“小高潮”,97只基金合计分红74.33亿元。其中,由张坤管理的易方达中小盘单次分红金额高达19亿元。此外,中银丰润定期开放、申万菱信新动力、易方达积极成长等分红金额在3亿元至8亿元。 上海一家中型公募投资总监认为,有些基金产品的规模太大,通过多次分红方式来调整基金仓位,基金经理也能更好应对市场波动。 上海一家公募研究部总经理认为,借分红被动减仓很正常,虽然理论上投资者选择红利再投资的话,分红对于基金仓位没有影响,但实际上很多投资者会选择现金分红。基金现金分红既可以帮助投资者落袋为安,也能帮助基金实现被动减仓。 德邦基金专户业务部执行总经理孙博巍认为,春节后不少顶流基金经理选择分红帮助投资者落袋为安,具备一定市场前瞻性。分红也有助于基金经理控制产品规模,顺便调仓。但分红不是必选项,如果市场超跌,握有现金就能更好地建仓,平滑基金净值波动。这取决于基金经理及投资团队的市场判断和风格偏好。 上海一位TMT行业研究总监则认为,今年以来不少基金经理选择分红,大概率和基金经理对后市态度谨慎有关。不过,虽然春节之后市场震荡下跌,但近期还没有明显出现集体分红现象。今年以来整体分红额度较高,与过去两年基金累计回报优秀有关。 灵活调仓换股 春节后市场震荡加剧,近期不少基金经理都积极调仓换股来应对市场变化。 上海一家中型基金公司权益部负责人表示,春节后A股市场震荡加剧,自己今年已经做了较大幅度的调仓换股,去年四季报前十大股票现在只剩下三只。按板块来看,现在仓位最重的是银行股,其次是计算机板块。在市场大回调的时候还布局了一些医药股。他认为,今年市场仍以结构性行情为主,很多板块估值低,风险收益较好,整体股市行情还没有结束。 上海一家中型公募股票团队总监也表示,随着经济走向复苏,顺周期资产表现会好一些,自己会优选中长期景气度高、壁垒高的赛道,行业配置及成长驱动力、风险敞口都要相对均衡,并适时动态调整,以获得风险收益比合理的回报。 不过,对于一些仓位较重或者规模较大的基金经理来说,想要短短两周内完成调仓换股,难度较大。 孙博巍认为,船小好调头,大基金的调仓确实没那么灵活。但如果放长期看,仅仅两周或一个月的影响并不大,尽量淡化择时,注重资产配置。从全年看,权益资产仍是投资首选,在估值消化、风格再平衡的市场中,投资组合应尽量保持均衡,不宜再集中于之前热捧的高估值核心资产,也不要全面转向顺周期等防御板块,应该分散配置。 信托资产规模去年压降1.12万亿 融资类单季猛降1万亿 随着中国信托业协会官方数据出炉,2020年全年信托资产规模压降脉络逐步清晰。 在2020年严监管环境下,通道类业务规模持续回落,全年压降1.56万亿元,融资类信托全年压降接近1万亿元,信托公司的业务结构得以改善,主动管理能力提升。 “随着经济运行态势向好,信托业坚持风险防控与稳中求进的两手策略,整体风险可控。”复旦大学信托研究中心主任殷醒民据此指出。 融资类信托 单季猛降1.09万亿 在业务转型驱动下,信托资产规模从2017年4季度末26.25万亿元的高点渐次回落。 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4季度末,信托资产规模为20.49万亿元,同比下降5.17%,比2019年4季度末减少1.12万亿元,比2017年4季度末历史峰值减少5.76万亿元。 从季度压降数据来看,2020年1~4季度信托资产规模分别减少2772.93亿元、477.55亿元、4182.31亿元、3726.77亿元,下半年两个季度的规模压降力度更大。 从资金来源看,截至2020年末,集合信托规模为10.17万亿元,占比49.65%;单一信托规模为6.13万亿元,占比29.94%;管理财产信托为4.18万亿元,占比20.41%。也就是说,集合信托规模占比下降,单一信托规模占比及管理财产信托规模占比均有所增长。 具体来看融资类信托的压降数据,实际上,2020年上半年部分信托公司仍然发展迅猛,1、2季度融资类信托资产分别为6.18万亿元、6.45万亿元,环比分别增加3458.31亿元、2677.58亿元。 进入下半年,融资类信托压降工作开始大刀阔斧推进。 2020年3季度末融资类信托余额为5.95万亿元,环比2季度末减少4966.43亿元;4季度末融资类信托余额为4.86万亿元,环比3季度末减少1.09万亿元。3、4两个季度合计压降1.59万亿元,减去2020年1、2季度新增的融资类信托6135.89亿元,全年共压降近1万亿元。 通道类业务同期也在逐步压降。 截至2020年末,事务管理类信托为9.19万亿元,同比减少1.46万亿元,较2017年末历史高点减少6.46万亿元;业务占比为44.84%,同比下降4.46个百分点。 殷醒民解释称,压降的事务管理类中的绝大多数是以监管套利、隐匿风险为特征的金融同业通道业务。按照监管部门要求,事务管理类业务量与占比一直不断下降,金融机构之间多层嵌套、资金空转现象明显减少。 信托资金投向结构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信托行业遭遇融资类业务及通道类业务双重压降,投资类业务规模却“异军突起”,信托公司的业务结构得以改善。2020年全年,信托行业投资类资金大增1.32万亿元。 截至2020年末,资金信托在五大领域中的排序占比分别是工商企业(30.41%)、基础产业(15.13%)、房地产业(13.97%)、证券市场(13.87%)、金融机构(12.17%)。 2020年1季度,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使得金融市场出现大幅波动。2-4季度,我国金融市场对宽松流动性和积极财政政策作出了正面反应,股票市场出现结构性牛市行情,社会资金向金融资产转移。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投资标准化金融产品的资金信托为2.26万亿元,同比大增15.44%。在股票、基金、债券三大品种中,资金信托主要流向债券市场,2020年4季度末为1.49万亿元,占比65.98%;投向股票的资金信托余额为5350.77亿元,投向基金的资金信托余额为2343.51亿元,同比均实现6%左右的增长。 2020年2-4季度,由于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销售较好,不少信托公司积极向标品信托转型。与此同时,监管部门鼓励信托公司更多开展证券投资信托等业务,引导信托资金加大对资本市场的支持力度。 “证券市场是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信托公司能否真正为受益人带来利益,要取决于信托公司的主动管理能力,其中包括对国内外经济、产业与企业发展的把握能力。因此,信托公司如何充分发挥信托的制度优势,通过增加权益类信托产品为受益人带来盈利是一个新的课题。”殷醒民提示。 业界观察人士表示,信托资金投向结构不断改善还体现在投向房地产业资金规模及占比的持续下降。自2019年8月以来,大幅压降房地产信托业务是监管部门的政策导向。2020年4季度末,房地产资金信托余额为2.28万亿元,同比下降15.75%,环比下降4.19%。2020年4季度末,房地产信托占比为13.97%,低于2019年4季度末的15.07%。与此同时,房地产类产品在整体信托产品中的占比继续下降。 券商短融去年发行8000亿 新规强化流动性管理 近日,央行就《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简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对券商发行人的流动性覆盖率、发行期限、发行流程、评级要求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多家券商研究所对此表示,此次修订旨在建立以流动性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框架,调整券商短融发行门槛,引导证券公司提高流动性管理能力、持续保持较高流动性水平,进而约束券商的债务风险敞口,促进货币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强化券商流动性管理 根据央行3月5日发布的券商短融办法征求意见稿,此次修订内容主要涵盖三个方向。 一是强化流动性管理。要求发行人资产负债结构合理,期限错配、交易对手集中度、债券质押比例等适度,近2年内风险控制指标持续符合监管要求,且近1年内流动性覆盖率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二是发行期限更灵活。短融券与其他短期融资工具待偿还余额之和应不超过净资本的60%,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券商可自主确定每期期限; 三是取消发行前备案。强化事中事后管理,同时取消发行短融环节的强制评级要求。 国泰君安非银首席分析师刘欣琦对此指出,这是自2004年央行出台券商短融管理办法后,时隔近17年的首次修订,目的是强化券商流动性管理要求。他认为,此次修订取消发行前备案,强化事中事后管理,取消强制评级要求,有利于降低券商短融发行成本,提高发行效率;延长短融最长期限,有利于券商根据资金使用需要自主确定短融期限,提升发行效果。预计将进一步便利券商通过短融在公开市场上融资,满足券商短期融资需求,更好地发展金融科技建设等短期流动性资金需求大的业务,推动券商业绩提升。 “短期作为券商的‘补血利器’,加上信用评级改革,推动货币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东吴证券非银首席分析师胡翔也提到,券商短融凭借发行门槛低、周期短、快速补充运营资金等特点,这样的灵活性使得其成为券商补充流动性的重要融资渠道。 但需要注意的是,平安证券金融科技研究团队统计发现,目前仅有中银证券、红塔证券、天风证券等7家券商的流动性覆盖率达标,未来可自行选择期限,有利于负债结构优化;而包括中信证券、国信证券、中信建投等在内的头部券商却压力较大,需要补充优质流动性资产,才能满足短融的发行要求。 去年发行短融8000亿 近年来,券商短期融资需求提升,短融发行规模不断增加。记者据数据统计发现,截至3月8日,2021年已有22家券商合计发行37只券商短融,总发行规模已达到960亿元。其中,中信建投和国信证券发行规模均超过百亿,分别为125亿元、110亿元;招商证券、中国银河、兴业证券等7家券商的发行规模亦超过50亿元。 若从去年全年来看,则共有34家券商共发行了295只短融,发行规模高达7983亿元。总的来看,中信建投、招商证券、中信证券三家券商的短融发行规模超过600亿元,分别为685亿元、620亿元、610亿元;其次是中国银河、国信证券,分别为590亿元、515亿元;而国泰君安、华泰证券、海通证券等7家券商的短融发行规模也都超过300亿元。 另据东吴证券统计,2020年券商发行295只短融,平均发行票面利率达2.44%,创2016年以来的新低(2016年平均利率达2.82%)。2020年,券商已通过发行证券公司债、短融、可转债合计募资16802亿元,其中发行短融募资占比达48%,是券商重要的融资工具。 胡翔认为,从发行成本看,券商发行短融融资成本略低于同期限的商业银行同业存单AAA级(均2.55%)和AA+级(均2.76%),且低于同期限证券公司债(均3.17%),较非标准化融资成本有显著下降。获得短融批复的券商,有望借助于同业拆借市场投资机构多、交易体量大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融资成本过快上行的压力,改善其盈利性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