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教育类建议提案丰富 行业新方向及规范发展受关注 “建议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严格控制各类‘进校园’活动”,“大力引导培训机构转型发展”……今年两会期间,教育类提案依旧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两会代表委员提出的教育类建议和提案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其中,关于规范课外培训,加强少儿编程教育,以及规范网课APP,完善准入制度等建议及提案引发热议。 提案内容丰富 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公办教育到民办教育,从校园学习到课外培训,教育行业细分领域众多,且从业者、学生数量巨大。一直以来,教育行业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积极为教育行业发展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提案,涉及到在线教育、课外培训、教育信息化、学生生命健康等多个教育行业热点领域,内容十分丰富。 如针对学前教育,全国人大代表杨伟坤建议,将学前教育三年纳入义务教育;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焱建议,建立完善普惠性学前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学前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针对民办教育,民进中央提案建议支持民办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同等法律地位;针对民办高等教育,民进中央提案建议规范民办高校集团化办学,防止教育被境外资本变相控制。 对于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现象,部分代表委员也提出了建议。如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要求教师及家长关注公众号、转发文章、下载APP等行为,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提出,要严格控制各类“进校园”活动,减少各类评比检查,精简各类评比达标活动流程,同时要减少教师及学生、家长关注非教学直接相关任务。 学校健康教育一直是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2020年,代表委员提出了大量相关建议和提案,今年两会期间,关于生命和健康教育的建议及提案依然不少。如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建议,制定出台《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 规范化发展受重视 教育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尤其是学前教育、在线教育、课外培训等领域。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提及要以立法等形式,规范相关领域发展。 如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宁夏区委会主委冀永强针对学前教育的现状提出建议,希望尽快颁布《学前教育法》,以法律形式确定和保障学前教育的公益性。 对于当前十分火热的校外培训领域,全国人大代表、佳音教育集团董事长陈佐东建议,针对校外培训教育进行专项立法,完善我国民办教育领域的法律体系,推动校外培训教育行业的健康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提出,培训机构在学科培训领域过度聚集,导致行业恶性竞争加剧,而职业教育和终生教育等领域的培训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建议持续推进培训机构的规范整治工作,促使培训机构转型发展。 “国内校外培训市场份高度分散,企业资质参差不齐,相关法律法规也尚未完善,过去行业内出现了一系列乱象,教育行业针对校外培训的投诉量也一直居高不下,对这一领域进行规范确实是非常有必要的。”福建某教育公司创始人金晶对记者表示,培训机构确实需要进行规范,但并不赞成“一刀切”取消或禁止课外培训的说法。 在线教育平台近两年快速发展,疫情期间,网课APP成为许多学生必备的学习工具。目前许多在线教育产品的用户规模庞大,对于在线教育及其相关产品的规范也十分重要。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张家口市第一中学教师尤立增提出,要强化监管,完善在线教育行业的认证和准入制度,对发布虚假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等行为加大惩治力度,同时在线教育平台也要做好培训定位、课程研发、师资管理等工作。 针对在线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无序竞争、预付款“爆雷”、用户信息泄露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马进建议,要制定在线课外教育机构准入规范,提高行业壁垒及规范性,对于预付款,限制其比例、时间和应用范围,对恶意竞争及失信企业进行惩戒等。 热议新技术与新方向 教育产业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革新,近年来,新的学习工具,学习方式、学习领域层出不穷。这些新兴事物为教育行业带来了新气象,同时也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对与教育行业有关的新技术、新方向十分关注,多位代表委员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提案。 在人工智能方面,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表示,目前人工智能职业技术教育处于起步阶段,人才培养与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存在一定脱节。他提出,要进一步加强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建设,加快构建人工智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还有多位代表委员提出要妥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如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提出,要以人工智能加速教育均衡化、教育评价智能化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则建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整合国内外优质英语教学资源,为乡村小学师生提供教学内容支持,提升乡村小学英语教学水平。 除人工智能外,少儿编程、在线教育、虚拟现实等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推广,也受到高度关注。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在学生之间普及相关课程,在教师之间加强相关培训,提升对新技术、新方向、新内容的掌握能力。 如全国人大代表杨金龙对于编程教育提出建议,他希望通过加强研发力量,形成科学的编程课程体系,并编制统一教材,在社团课中增加编程类课程,利用线上免费资源等,推动我国编程教育的高速高质发展。 编程教育近两年受到高度关注,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网易首席执行官丁磊也建议,稳步推动编程教育纳入我国基础教学体系,着力培养数字化人才。目前,编程教育等信息技术内容已纳入我国小学、初中科学课程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对于在线教育的推广应用,民进中央指出,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使用在线教学有难度,建议加强相关培训,提升教师在线教学理论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加大中小学校在线教学投入,发挥“AI教师”功能,为教师提供智能化在线教学工具。 “我今年印象最深的教育行业议案就是这个,现在教育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很多教师没有受过这方面的培训,在进行在线教育操作时会比较吃力。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如果能针对性开展培训,对于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都有帮助。”安徽阜阳某高级中学教师王奕对记者表示。 权益类ETF越跌越买 两天净流入近120亿元 近期A股大幅调整,作为机构资金风向标的权益类ETF(股票ETF+跨境ETF)却出现增长,两个交易日吸金超百亿。数据显示,3月8日~9日,资金借道权益类ETF产品净买入近120亿元,中证500ETF、科创50ETF、芯片ETF等产品获资金净买入。 与此同时,重仓热门股的权益基金整体份额也总体保持稳定,部分抗跌基金反而迎来净申购,并实施了大额申购限制,反映投资者在本轮大跌中的操作更为理性和成熟。不过,新基金发行热度已快速降温。 权益类ETF越跌越买 数据显示,截至3月9日,权益类ETF总份额为5337.08亿份,相比上周五增长46.38亿份,以上述产品的区间成交均价测算,本周2个交易日股市大跌期间,净流入资金达到119.29亿元。 从资金净流入方向看,在股市大跌中,宽基指数、热门行业指数都受到资金的追捧。 其中,宽基指数中,中证500ETF、沪深300ETF、科创50ETF等宽基龙头指数,都获得资金的净买入,中证500ETF净买入资金27.91亿元,位居权益类ETF净买入榜首。沪深300ETF净流入资金也超过20亿元,创业板、上证50ETF等宽基指数,净流入资金也都超过7亿元。 行业指数中,芯片ETF净买入资金为9.32亿元,投向港股市场的恒生互联网ETF净买入也达到3亿元。此外,跌幅较大的半导体、食品饮料等行业ETF也获得1亿元以上净流入。 谈及资金逆市买入权益类ETF的现象,北京一位绩优基金经理表示,权益类ETF产品的持有人中,有的是长期配置型投资者,股市大跌中可能会基于长期投资价值去配置相关产品;部分是短期交易型投资者,他们更可能因为相关板块的景气度、市场情绪、估值等变化去投资,资金在股市下跌中越跌越买,也反映了资金对后市的总体看好。 一些基金经理和投资机构也表达了对后市相对乐观的观点。银华基金经理李晓星表示,在优质公司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而估值便宜了20%~40%时,投资价值已逐步显现。目前,市场提供的机会大于风险,对于市场持乐观态度。万家基金也表示,市场后续向下空间已非常有限,不必过度恐慌。 不仅如此,在春节以来市场调整之际,机构等投资者不断逆向增持权益类ETF品种。数据显示,截至3月9日,春节以来资金借道权益类ETF净买入582.48亿元,逼近600亿元关口。同期,新成立的股票ETF产品超百亿规模,都成为逆向加持A股的重要力量。 抗跌产品逆市现净申购 连续多日的股市大跌,引发基金净值大幅回撤。从记者采访和调研看,目前多家头部和大型公募的明星基金经理集中持仓优质股的基金,并没有出现大额赎回的现象,部分抗跌基金反而迎来资金申购。 上述北京绩优基金经理透露,近期股市深度回调,他所管理的基金也出现10%左右的回撤,但基金份额基本保持平稳,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净赎回。他所管理的基金以长期持有优质股票为主,在个股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仅仅是情绪变动的市场中,会着眼长远的投资操作,获取长期投资回报。 上海一家大型公募渠道负责人也透露,“目前股市大跌,但基金并没有出现较大赎回,基金总份额仍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北京一家大型公募市场部负责人说,目前他所在公募并没有发生较大赎回,反而在股市大跌期间有资金净申购。经过这些年投资者教育,基民的投资操作更为理性。“近期股市大跌,公司的部分抗跌产品反而获得了资金的追捧,该产品还实施了大额限购。存量基金并没有出现集中赎回的现象。不过,在当前市场中,新基金发行遇到比较大的挑战,新买入资金出现较大下滑。” 多家机构和投研人士表示,看好股市基本面,股市过度调整将为基金投资带来中长期的投资价值。 中欧基金认为,高频经济数据仍显示中国经济增长动能旺盛,海外货币政策仍处于扩张区间,在周期和成长的投资风格切换之后,预计市场风格将回归均衡。 李晓星也表示,目前投资策略跟之前保持一致,在流动性边际缩紧的情况下,会选择业绩增速快于估值下降的行业和优质个股。经过这一轮调整后,布局很多标的比之前要更乐观。 公募赎回潮尚未出现 整体赎回压力可承受 春节后,受机构重仓股大跌影响,主动权益类基金净值大幅下滑,不少投资者担忧出现基金赎回潮。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基金经理表示,近期权益类产品赎回量高于申购量,主要以权益类基金为主,但整体赎回压力可承受,并未出现赎回潮。 整体赎回压力可承受 市场虽震荡,但是整体基金申赎情况仍较平稳。上海某公募权益类投资总监表示,近期赎回金额较前期的确大幅增加,日赎回金额约占总规模的0.5%~1%,总体平稳,基金申赎和运作均正常。赎回数量较多的既有权益类产品,也有货币基金。 上海一家中型基金公司渠道负责人也向记者透露,3周前,权益类基金申购量较赎回量还高出20%,资金呈现净流入。随着市场剧烈调整,权益类基金申购量较赎回量的差距已有所收窄,部分投资者选择离场。近几日,权益类基金申赎总量均大幅缩减,赎回量远超申购量近一倍。近期投资者持有态度也有所分化,有些人把调整视为买入时机,有些则选择出逃。 深圳一位研究部总经理兼基金经理坦言,自己老基金遭遇30%左右赎回,次新基金被赎回的幅度更大。对于后市,他并没有很悲观,认为未来3~6个月仍有机构性机会,自己不太会去下调仓位,目前配置以消费、制造领域为主,消费占50%~60%,制造占30%~40%。 上海某公募基金市场部人士表示,公募产品出现赎回潮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存量产品还没有出现明显的赎回潮,更多的投资者选择观望等待而非割肉离场。只有等到产品净值修复到一定程度时,才可能开始启动赎回。另一方面,一些机构重仓板块的估值已明显回落。 华北某公募基金市场部人士也认为,从整体看,目前并未出现“赎回潮”。春节之后,赎回量比较多的是混合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对于一些新基金有3个月封闭期,封闭期内不能赎回,所以给了基金经理一段休整时间。他指出,节后一些新入场的基民被深套,因为净值跌幅较大,这些人反而暂时不会赎回离场。容易摇摆的是那些跌到成本线附近,或尚有微弱盈利的基民。 短期不必担心赎回潮 据平安证券统计,历史上基金大规模集中赎回仅出现在2015年,当时上证综指单季下跌24.7%,其余时间段基金的申购赎回净额占比在-8%至3%区间波动,历史上4次低点均滞后于上证综指1个季度,发生于市场企稳上行前夕,4次低点对应上证综指平均跌幅10.7%。 平安证券认为,短期不必对于基金集中赎回过于担忧,基金集中赎回可能需要触发两项指标锚,一是10%以上的下跌幅度,二是1个季度的滞后期。3月份市场仍在休整阶段,波动可能在海外流动性扰动下有所加大。 上海一家中型基金公司FOF基金经理表示,近日与基金经理们交流发现,面对基金赎回和净值下滑,现在一般有两种应对策略:其一,如果判断市场趋势走弱,降低仓位就是必须的;其二,如果认为调整只是暂时的,则可以静观其变,如果持仓资产风险小、质量高,就没有必要进行重大调整,反而是继续加仓的好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