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股网-股民首选股票评论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2021年3月22日周一人民日报及四大证券报头版内容精华摘要

2021-3-22 09:12| 发布者: adminpxl| 查看: 3328| 评论: 0

摘要:     【人民日报】  淡季不淡 外贸再起航(经济新方位.新春观察)  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16万亿元,同比增长1.9%,再创历史新高,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充分体现了我国外 ...


*ST长动迎来新掌门 退市新规留“活口”?

    业绩大概率连续三年亏损、市值仅6亿元,这样经营惨淡的ST公司也“不愁嫁”?

    据3月19日公告,原“长城系”三驾马车之一的*ST长动迎来新的董事长。这意味着,今年2月通过表决权委托方式入主的山西振兴生物药业有限公司(下称“振兴生物”)正式掌控了*ST长动董事会。走马上任的新任董事长为任彦堂,曾任振兴集团财务副总经理、振兴生物监事。

    权力更替的局面早已定下。今年2月8日,*ST长动的控股股东浙江清风原生文化有限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赵锐勇与振兴生物签署《表决权委托协议》。

    凭借该协议,振兴生物获得了*ST长动19.47%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协议生效后,*ST长动的实际控制人变更为史俊杰。3月初,*ST长动宣布董事长陈铁铭以及其他6位董事会成员集体辞职,振兴生物接管了公司董事会。

    振兴生物背靠山西知名民企振兴集团,后者曾是振兴生化(现名双林生物)的控股股东。接盘*ST长动的振兴生物称,将积极解决上市公司违规担保、财务危机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增强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及持续经营能力,维护广大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

    不过,截至目前,清风公司及赵锐勇持有的股份被质押、冻结及轮候冻结,存在被法院拍卖、变卖的可能。因此,振兴生物本次入主并未支付交易对价。对此,公司也在回复深交所关注函时做了说明。

    令外界困惑的是,陈铁铭掌舵的老牌资本劲旅“大洲系”为何会轻易让出“操盘权”?

    据查,“大洲系”2017年进驻*ST长动,通过持续举牌及司法竞拍等方式,合计持有上市公司逾14%的股份,3年间累计耗资约2.7亿元,账面浮亏近2亿元。

    因原实控人赵锐勇资金链断裂,其对*ST长动的控制权摇摇欲坠。在此局势下,2020年12月,陈铁铭领衔“大洲系”成员进驻了*ST长动董事会,上市公司办公地址也由杭州迁往“大洲系”所在地厦门。外界一度认为,“大洲系”已实际掌控了*ST长动的实控权。

    但赵锐勇似乎不甘心就此出局,找来山西资本振兴生物入主操盘。就在振兴生物与“大洲系”的股权争夺战一触即发之际,双方却意外选择了和平让渡。

    “折腾不起了!这应该是双方妥协的结果。深套其中的‘大洲系’或许也没有好的办法来拯救上市公司,将控制权交由振兴生物来运作也是一种选择。毕竟,大家的想法都是要盘活上市公司,获得利益最大化。”市场人士认为。

    不过,*ST长动眼下境况惨淡。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ST长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5亿元,归母净利润在2018年、2019年已分别亏损4.49亿元、4.08亿元的状况下,根据业绩预告,预计2020年度仍将亏损1.7亿元至2.3亿元。

    目前,公司游戏、动漫主业基本停滞,上市公司及实控人赵锐勇分别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不幸中的万幸是,虽然*ST长动的业绩大概率将连续三年亏损,但不会被暂停上市。2020年修订后的退市新规,取消了暂停上市的环节。因此,*ST长动大概率依旧会待在ST阵营,仍可交易。

    “退市新规确实给个别原本会暂停上市的公司留了个‘活口’,这也给了*ST长动这样的公司最后一点资本运作的空间。”投行人士表示,“但新规也进一步缩短了退市流程,将财务类退市指标的退市流程缩短至两年,ST公司如果今年不恢复主业造血功能,退市的风险很大。”

    从二级市场看,伴随着实际控制人更迭,*ST长动今年2月初开始出现一波明显的上涨,区间最高涨幅近60%。

校园贷“堵偏门” 机构开好“正门”满足合理信贷需求

    银保监会、人民银行等五部委日前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进一步加强了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风险管理要求。

    记者采访的多位机构及分析人士表示,在新规之下,对于正规金融机构而言,开展大学生信贷业务的合规成本和潜在风险或将提升,业务拓展动力可能因此受限。未来应注重在“堵偏门”的同时“开正门”,满足大学生合理消费信贷需求。

    如何识别“大学生”身份

    截至2019年的数据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已超过4000万人。这个数量可观的群体,也成了各类金融服务提供商的目标客户。一些加重大学生债务负担、扰乱校园金融市场环境的不良校园贷乱象,持续出现在公众视线中。

    不良校园贷在多个环节存在“套路”,北京银保监局曾专门提示过相关风险。比如,设计五花八门的圈套,抛出低息低门槛的诱饵,签订虚假合同,制造银行流水,单方面制造违约、借新款还旧款、恶意追债等。

    2016年、2017年,相关部门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网贷整治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取得了一定整治成效。

    本次下发的《通知》,则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再开展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事相关业务,要审慎开展,要加强贷前贷后管理,确保风险可控。这意味着,相应机构在发放贷款时,需仔细识别贷款人身份是否为大学生。

    在实际操作中,机构识别大学生身份是否存在困难?

    消费金融专家苏筱芮认为,对于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将大学生设定为互联网消费贷款的目标客户群体”“不得针对大学生群体精准营销”在主观上易于操作,但如何实质性审核识别大学生身份,则考验机构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水平。一些机构审贷环节较为粗放,不能准确识别大学生群体,因此,后续执行效果有待观察。

    某中小银行高管告诉记者,对银行而言,通过查询征信就可以实现对大学生身份的筛查。而对于消费金融公司和助贷平台这类机构,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他们主要通过自身风控模型进行识别,或是通过查询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后进行识别。

    在实操中,一些平台则采取了更谨慎的举措:对于年龄在22岁左右的借款人采取“一刀切”,即一律不向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发放贷款。还有平台提出明确要求,需要借款人签订承诺书,承诺借款人本人并非大学生。

    业务合规成本上升

    记者了解到,在近年来的监管导向下,许多头部持牌的消费金融机构和助贷平台,已经不向大学生发放贷款。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花呗、借呗在去年曾主动调整相关业务,下调一些年轻人的借款额度。

    对于《通知》下发后存量业务的整改问题,有关部门负责人明确,对已发放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要督促小额贷款公司制定整改计划,已放贷款原则上不进行展期,逐步消化存量业务,严禁违规新增业务;要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排查,限期整改违规业务,严格落实风险管理要求。

    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表示,就互联网消费贷款领域而言,监管力度越来越强,持牌机构违规经营的成本提高,市场环境已大为改善。《通知》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头部小贷公司影响有限,更多地还是继续压缩尾部小贷公司和非持牌机构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净化行业环境。

    他还表示,就大学生借贷市场而言,随着年轻人过度借贷、非理性借贷现象愈发突出,监管和市场层面对大学生借贷的关注度日益提高。站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视角,开拓大学生借贷市场的动力会随之变小,业务实操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更多风险。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对记者表示,《通知》要求严格落实大学生第二还款来源,可能会提升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开展相关业务的成本,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难度。

    比如,银行可能需要家长或监护人提供书面担保材料。一方面,告知家长后,可能会“劝退”一部分大学生的借贷行为;另一方面,银行核实相关信息真实性存在难度,成本也较高。考虑到大学生消费贷款每笔规模很小,成本与收益并不对等。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针对在校大学生的个人消费类信贷业务,目前银行已涉足较少。一家股份行客服对记者表示,如果还在读书的消费者,他们不建议开办信用卡,因为可供申请的学生卡没有透支额度。多家银行客服明确向记者表示,年满18周岁后才可以尝试申请办理该行信用卡,但最后能否申请成功以及额度有多少,则取决于系统实际评估状况。

    “堵偏门、开正门”

    在业内人士看来,部分持牌金融机构对大学生的借贷需求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并不妥当。面对一些大学生的合理消费信贷需求,“堵偏门、开正门”方为良策。

    《通知》亦明确,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开发针对性、差异化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遵循小额、短期、风险可控的原则;同时严格限制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和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的总业务规模。

    董希淼建议,金融管理部门要继续“堵偏门、开正门”。一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整治力度,坚决遏制违规借贷行为无序蔓延,将“偏门”堵严、堵实;另一方面,采取合理有效措施,推动金融机构为大学生提供服务,将“正门”开大、开好。

    “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以及学生父母,要正视大学生在学习、培训、求职等过程中合理的金融消费需求,理解和配合银行等金融机构进入校园开展活动,并提供必要的协助。”董希淼表示,金融机构应成为校园金融服务的主力军,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发针对性、定制化的新产品,如提供额度、利率适中的信用卡、消费贷款等,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金融消费观,积累良好的个人信用。

百亿级私募最新持仓曝光 礼仁、高毅、大朴加仓哪些标的?

    从近期密集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中,可以看到很多百亿级私募最新的持仓情况。去年四季度,高瓴资本旗下的礼仁投资继续加仓上海机电;颜克益的大朴资产对军工行业有所布局,新进入贵航股份前十大股东名单;而高毅资产首席投资官邓晓峰继续小幅减仓紫金矿业,他管理的两只产品合计持股数量减少了超2600万股。

    礼仁投资加仓上海机电

    上海机电2020年年报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礼仁投资旗下的卓越长青私募基金持有该股票数量为2686万股,相比去年三季度末增加了近30万股,期末持股市值约为5.2亿元。另外,去年四季度外资也大举买入上海机电,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增持数量达1270万股。

    公开资料显示,上海机电是一家机电装备制造企业,主营业务为电梯、印刷包装机械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制造以及相关产业投资。从业绩来看,2020年公司实现营收233.94亿元,同比增长4.96%,实现归母净利润11.3亿元,同比没有变化,业绩基本符合预期。具体来看,去年上海机电的全年电梯销量为93699台,同比增长5.49%,电梯销售稳健增长,毛利率也同比企稳,经营净现金流明显提升。

    华泰证券分析称,老旧小区改造、地铁等基础设施投资发力、旧梯更新改造需求释放等积极因素下,叠加服务型战略转型,上海机电电梯业务有望实现长期稳健发展。

    从股价表现来看,上海机电在去年三季度低位震荡,礼仁投资也是在三季度新进入其前十大股东名单,截至三季度末持股数量超过2600万股。尽管四季度股价冲高回落,但礼仁投资仍旧选择加仓。

    高毅邓晓峰减仓紫金矿业

    紫金矿业2020年年报显示,去年四季度紫金矿业大涨51%,高毅资产邓晓峰选择继续小幅减仓,截至去年底,其管理的两只产品合计持股数量减至6.04亿股。

    具体来看,2019年三季度末,高毅资产旗下的“高毅晓峰2号致信基金”和“锐进43期高毅晓峰”就同时新进成为紫金矿业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持股数量合计3.09亿股。尽管2019年四季度和2020年上半年,紫金矿业股价持续在低位盘整,但邓晓峰依旧大手笔加仓,截至2020年6月底,邓晓峰管理的两只产品合计持股数量增至6.5亿股。

    去年三季度以来,市场对于周期股的关注度显著提升,紫金矿业股价也开始上扬,三季度涨幅达42%,四季度涨幅更是超过50%。

    然而,在紫金矿业快速上涨的过程中,邓晓峰却选择小幅减仓。数据显示,去年三季度末,邓晓峰管理的两只产品合计持股数量降至6.3亿股,去年底进一步降至6.04亿股。

    大朴资产布局军工股

    由原兴业证券研究所所长颜克益牵头创办的大朴资产,最新的布局也初露端倪。

    贵航股份2020年年报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大朴资产旗下的大朴多维度21号私募基金新进入贵航股份前十大股东名单,持股数量为150万股,以贵航股份去年12月31日收盘价15.27元估算,期末持股市值约为2292万元。

    公开资料显示,贵航股份成立于1999年12月,于2001年12月上市,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的成员单位,直属中国航空汽车系统控股有限公司领导。公司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22.36亿元,同比增长1.2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亿元,同比增长11.19%。

    从股价表现来看,2020年在供需关系持续改善的背景下,军工板块迎来了产业爆发期,行业景气度也进一步提升。

    作为航空工业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贵航股份2020年迎来了大涨,8月股价冲至21元的高点。不过,去年8月份贵航股份披露的半年报显示,公司主营业务表现不佳,上半年完成营业收入为9.54亿元,同比下降9.84%。此后贵航股份股价一路下跌,大朴资产则在去年四季度出手买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