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上场 监管重拳将挥向保险欺诈 虚构保险事故、伪造病例……近年来,保险欺诈犯罪活动日益增多并不断翻新花样。为适应保险欺诈风险的新形势和新变化,提升反保险欺诈的工作效能,监管部门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重拳出击。 记者获悉,银保监会近日在行业内部下发《关于做好2021年大数据反保险欺诈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称,将继续借助全国保单信息平台,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针对车险、意健险、农险、保证保险等重点领域,以职业团伙跨区域、跨公司欺诈为打击重点,组织开展欺诈线索筛查、串并、移送。在此过程中,还将推出建立反欺诈行业联盟和探索高风险名单制度等实质举措。 保险业反欺诈迫在眉睫 近期,上海浦东检察院公布一起特大团伙性骗取保险公司佣金系列案,涉案金额近千万元。这起落网的“退保黑产”案,正是近年来银保监会联合公安、司法部门反保险欺诈工作的成效。 除车险欺诈风险持续集中外,去年以来,航延险、医疗险等意健险以及保证保险的欺诈风险也在不断增大。其中,意健险的欺诈作案手段日趋隐蔽,保证保险也被爆出“萝卜章”“假黄金”等案件,涉及金额较大,涉案企业波及多个领域的头部企业。这都为保险公司和行业反欺诈工作增加了难度。 市场呼吁完善反保险欺诈长效机制,将风险苗头扼杀在摇篮里。从《通知》来看,在前期多地开展大数据反保险欺诈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大数据反保险欺诈将有望在全国铺开。主要目标有三项:首先,紧抓数据核心,提高大数据反欺诈有效性;其次,优化风险模型,增强大数据反欺诈科学性;此外,还要健全制度机制,夯实大数据反欺诈基础。 其间还将推出一系列实质举措,包括建立反欺诈行业联盟、建设行业级反保险欺诈情报中心、探索高风险名单制度等。为提升各保险公司对反欺诈的重视程度,监管部门要求各保险公司将反欺诈信息系统基础数据报送情况纳入每季度保险公司“偿二代”欺诈风险评价指标。 以大数据为抓手 2020年保险诈骗类涉刑案件已达保险业案件总量的90%,案件风险形势严峻。然而,传统的人工筛查方式无法满足保单海量增长的新特点,难以适应保险欺诈犯罪职业化、团伙化、产业化的新趋势,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反保险欺诈工作成为必然选择。 《通知》强调,要积极推动构建大数据反欺诈常态化工作机制,全面提升行业反欺诈能力和水平。包括银保监会风险处置局、各银保监局、中国银保信、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及各保险公司在内,均有明确的主要任务。 例如,银保监会风险处置局将稳步推进与公安、司法部门的数据共享,各银保监局要指导支持辖区内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数据融合;中国银保信应继续丰富拓展内外部数据资源,解决数据来源单一导致欺诈线索精准度低的问题;各银保监局要指导辖内保险行业协会、保险机构深入研究欺诈风险特征,在充分运用全国性规则的同时,探索符合本地特点的欺诈风险筛查规则;各保险公司应结合实际推进智能化反欺诈的转型升级,强化重点业务领域、关键操作环节的风险管控,提高欺诈风险识别、评估与应对能力。 此次反保险欺诈行动将贯穿全年。比如,中国银保信将于3月和7月分两批将车险疑似欺诈线索发送至各地保险行业协会;全年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开展意健险、农险、航延险、雇主责任险及保证保险的疑似欺诈线索报送和筛查工作等。 据业内人士介绍,大数据即通过分析和挖掘全量的非抽样的数据辅助决策。若将其应用在反保险欺诈工作上,就是通过多平台信息的共享,实现更加全面的核保,以及对出险后的相关信息进行深度剖析。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反欺诈工作,是适应当前保险业发展形势和欺诈风险变化趋势的必要手段,也有助于各保险公司落实主体责任,提高承保理赔数据质量,提升欺诈风险识别和管控能力。 多家科创板IPO撤单企业陆续返场 希望以质取胜 共享IPO常态化红利 近日,记者从多地证监局了解到,前期科创板IPO“撤单”企业陆续返回赛场,重新接受券商上市辅导,整装待发向新一轮IPO发起冲刺。初步来看,大部分企业仍将上市目标瞄准科创板,少数企业根据行业属性及业务特征转向创业板。 从前期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改革来看,其考验的不仅是发行人在信息披露中的主体责任,更是中介机构核查把关的责任,只有二者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才能合力交出一份高质量的IPO“答卷”。不少企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撤单”是受自身战略调整、财报更新、推进研发、完善资料等各种因素影响,结合前次“备考”经验,二次闯关已做好充足准备,希望“以质取胜”,共享IPO常态化红利。 不少“撤单生”正积极备考 3月份以来,多地证监局出现了一些IPO企业“熟面孔”,其中不乏此前科创板IPO撤单企业。记者注意到,鸿铭股份、中科晶上、森泰股份3家公司科创板IPO均在今年前两个月度终止审核,目前上述公司已重新接受券商上市辅导。而联动科技在3月初终止后目前又重新冲刺。 3月23日,记者从广东证监局获悉,佛山市联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联动科技”)于19日办理了辅导备案登记,海通证券继续担任公司的辅导机构。而这距离公司科创板IPO终止审核还不到10天。 据了解,联动科技科创板IPO去年9月获受理,回复两轮问询35题后,因发行人撤回发行上市申请及保荐人撤销保荐,公司IPO于今年3月12日终止审核。从二轮问询回复来看,公司产品进口替代与科创属性、中介机构执业质量仍是问询关注的焦点。 例如,公司、保荐机构及律师需要就发行人主要产品是否“属于国家鼓励、支持和推动的关键设备”、是否符合进口替代的科创属性标准进行说明、核查并审慎发表明确意见。而中介机构执业质量则涉及前次问询事项、现金分红资金使用、重复采购等情况的核查方式、核查证据等。 另一名科创板前“考生”广东鸿铭智能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鸿铭股份”)也于3月办理了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仍为东莞证券。鸿铭股份前次“赶考”进程颇为曲折,公司去年5月获受理,今年1月19日终止IPO,其间累计回复四轮问询55题。不巧的是,就在接到上会通知5天后,公司及保荐机构就突然撤回申请。 从最后一轮问询中不难看出,围绕公司收入确认的时点、依据、凭证以及因此引发的会计差错更正等情况,仍是一道说不清的难题。这或许也是鸿铭股份IPO临门一脚却突然刹车的原因。 辅导信息尚未透露这两家公司的拟上市板块,但有了前次丰富的“备考”经验,加之近期监管对IPO首发企业及其保荐机构的明确要求,两家企业此番IPO之旅或将增加更多确定性。 据初步统计,截至3月中旬,目前已报送辅导备案材料、接受上市辅导的企业数量达到2278家。 “重考生”量身选择“考场” 从前期案例来看,返场“考生”重新申报IPO仍然钟情于与其科创属性、定位契合的科创板,也有部分企业综合考虑行业及业务特性等因素改道创业板。 记者从上海证监局获悉,今年1月终止IPO的天士生物迅速重启上市辅导进程,继续瞄准科创板。据悉,公司将携带新鲜出炉的2020年财务数据二次冲刺IPO。另一家撤单IPO的江苏药企也告诉记者,会坚定选择与公司创新研发高度匹配的科创板,并透露重返“考场”时将会带来公司创新药的好消息。 有部分企业在重新选择上市时,就综合板块定位、行业及业务特性等因素,由科创板转向了创业板。 北京证监局官网显示,北京中科晶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科晶上”)2月下旬重新接受中信建投上市辅导。1月21日,中科晶上因撤回上市申请,科创板IPO终止审核。此次重新接受辅导其上市板块已调整为创业板。前次申报材料显示,中科晶上主要从事基带处理器芯片设计和协议栈软件开发,一轮问询曾重点聚焦公司股份代持、核心技术及知识产权等问题。 同为“转场生”的还有安徽森泰木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森泰股份”)。公司2月23日终止科创板审核,而在最新一期的安徽辖区拟IPO企业辅导表中,森泰股份赫然在列,不过其上市地已调整为创业板。 森泰股份前期在科创板“考场”已完成三轮问询,并于2月19日接到上会通知。上会前紧急“撤单”,科创属性或是掣肘公司科创板IPO的关键一环。 记者注意到,森泰股份主营业务是高性能木塑复合材料、新型石木塑复合材料及其制品和应用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此次公司选择的科创指标依据是“形成核心技术和主营业务收入相关的发明专利(含国防专利)合计50项以上”,但是形成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53项发明专利却多为配方类、生产工艺类及安装技术类发明专利。此类专利如何体现科创属性、是否存在同一技术重复申请等情形,均在最后一轮问询被反复追问。由此来看,科创属性和定位不明确,大概率是森泰股份改道IPO的主要原因。 创投依然坚定“陪跑” 事实上,重新“备考”IPO不仅考验着发行人和中介机构的“硬实力”和责任感,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创投机构的投资眼光和心理。 针对近期现场检查前高比例“撤单”情况,有沪上知名创投机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注册制改革让很多真正有科创核心能力的企业有机会在较短时间内上市,在二级市场获得资金支持,加速推动了中国的科技创新。作为创投机构,我们投早、投新的初衷不会变。对于IPO暂时止步的企业,我们也会评估是否继续在一级市场上支持其融资。” 创投是科技创新企业成长的重要支持力量。据统计,在科创板及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中,有65%以上的企业在IPO之前就获得创投机构的支持。 民间投资活力恢复 民间资本加速流向高技术制造业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民间投资亦如是。3月份以来,地方民间投资项目开工踊跃,项目数量及投资规模占比多达六七成,民间资本加速流向政策密集加码的高技术制造业。 民间投资增速加快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数据显示,今年1至2月份,全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6.4%,两年平均增长1.4%,民间投资稳步恢复。 多地民间投资增速呈现加速回升态势。记者梳理发现,1至2月份,多地民间投资同比增速均超过30%,云南、陕西等地增速超过60%,而内蒙古和青海则分别实现1.2倍和3.5倍的增长。 以更能客观反映实际情况的“两年平均增速”指标来观察,经济大省民间投资恢复步伐更快。 比如,浙江1至2月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8.7%,两年年均增长4%;广东民间投资增长55.6%,比2019年同期增长15.5%,两年平均增长4.4%。 高技术制造业受青睐 从各地统计数据来看,民间资本对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尤为青睐。比如,1至2月份,江苏民间投资同比增长44.1%,民间制造业投资增长5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70.9%。 未来这一趋势将会进一步凸显。记者梳理近期各地重大项目开工情况发现,地方集中开工的重大项目基本都以产业项目为主,多涉及高新技术领域。 3月17日,浙江“十四五”时期首批361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达5823亿元。全部项目中,高新技术与产业工程项目205个,占比56.8%。 两天后,辽宁14个市同时吹响了项目开工“冲锋号”,共有1141个一季度新建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4676亿元,涵盖城市更新、科技创新、数字化等领域。 近期国家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利好政策接踵出台。如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地方民间投资项目开工踊跃 3月份以来,地方重点项目纷纷集中上马,民间投资表现踊跃。 15日,天津滨海新区115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193亿元。其中,民间投资项目达83个,占项目总数的72%。 18日,宁夏首批共846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3920亿元。其中,民间投资项目个数占比55.7%,年度计划投资占比64.5%。 今年以来,多地推出新一轮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围绕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创新投融资方式、扩大重点支持领域等方面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分析认为,国家减税降费力度持续加大,支持民间投资各项政策持续发力,都推动了民营企业投资信心加快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