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合体”谋求“化学反应” 资本市场应如何催化 资本市场正在努力求解一道央企重组“化学题”——“两大化工元素紧密融合,且合计涵盖资产规模超过万亿元,请问,在元素自身活性强大、政策环境充分、资本市场作为介质加入的情况下,该化学反应能够释放多少能量?” 3月31日,国资委披露,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化工)实施联合重组,新设公司由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合并简称“两化”)整体划入新公司。这意味着一家资产过万亿元的央企呼之欲出。昨日,“两化”旗下12家A股上市公司同步披露了上述消息。 这是资本市场乃至国资系统近期尤为重视的一次“化学反应”,其“合成目标”被投资者充满期待的称为“中国神化”。笔者注意到,新公司业务范围并不是“两化”产业分布的“1+1”,而是进行了结构优化,并特别对科研创新“加杠杆”,进一步明确定位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八大业务领域,十分契合“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的政策导向。此外,结合资本市场“把支持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表态来看,资本市场对于支持两家央企“合体”,乃至对于未来更多国资、央企的产业结构优化和深入整合,均有望发挥枢纽力量。 一方面,从2014年的“两车合并”到如今推进“两化合体”,央企整合并不是模式复制,而是迭代升级。而且,“十四五”时期,央企整合更强调产业布局的战略性和前瞻性。 应该说,“做好装备制造、船舶、化工等领域的企业战略性重组”早已在国资委的工作规划中,国资委从2019年以来也对此多次表态,乃至推进落实。但是,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关键领域央企重组的内涵也进一步深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简称:“十四五规划”)提出,“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推动国有经济进一步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调整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增量资本配置,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 本次“两化合体”显然并不仅是对于传统行业的结构优化,目标公司的重点业务之一是“生命科学”,而“生命科学”被“十四五规划”部署于“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篇目中,其战略性和前瞻性鲜明。 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近日撰文表示,“十四五”时期做好国资央企工作的主要目标包括,“在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比重大幅提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引领和基础保障作用全面增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从这个意义来说,此次“两化合体”是一次对此的深层次探索,并为央企后续整合积累核心经验和数据。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与国资改革一直是相向而行、相伴而行。“两化合体”的战略目标,其实与资本市场的发展目标和服务目标“不谋而合”。因此,资本市场对于央企推进重组大有可为,也必有可为。 我国经济处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于生产要素的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资本市场在要素流转中具有枢纽特征,自然也有助于推进央企整合目标的落地。例如,资本市场强化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并将其放在突出位置,这对于“两化合体”后的产业升级转型,具备强大的支撑和撬动潜能。 同时,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特征,有助于实现对于央企重组的“价值再发现”。对于本次“两化合体”,资本市场就已经在第一时间做出了自己的“价值判断”。4月1日,中化国际与克劳斯股价均以涨停报收,其余相关A股公司股价也大多取得不同程度的上涨。 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资本市场与国资央企的“亲密度”。根据国资委此前披露的数据,各级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超过了1000家,约占A股市场的26%左右,市值约32%左右。此外,央企有近七成的资产注入了上市公司,近九成的利润来源于上市公司。 坦率地说,“两化合体”后,如何进一步形成产业发展合力、科技创新合力、战略安全合力,还需要在实践中持续探索,也需要以合理的时间换取更大的空间。不过,笔者认为,可以预期的是,“两化合体”将优化业务布局、完善公司治理、提升企业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资本市场几乎可以对此提供全流程服务;同时,相关上市公司可以借助股东重组带来的公司治理持续改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整合、经营能效提升等“综合溢价”,为资本市场创造更大价值,从而将央企重组效能进一步发挥,增加投资者的财富获得感。 国有六大行去年业绩齐增 现金分红3400余亿元创历史新高 时间来到3月底时,国有六大银行2020年业绩报告已全部出齐。在极其特殊的2020年,6家国有大行均克服了突发疫情及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变化,净利润全部取得正增长。不良贷款率虽有所增加,但资产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可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韧性。 在保持盈利稳定增长的同时,国有大行持续以现金分红的方式回报广大股东。据统计,六大国有银行2020年度现金分红合计逾3400亿元,较2019年增长1.98%,分红金额将再创历史新高。 2020年6家国有大行 合计实现净利润1.16万亿元 根据披露的年报数据显示,2020年,国有六大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集团口径,下同)11566.48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加201.52亿元,增长1.77%。 国有大行中,工行仍最赚钱,2020年实现净利润3176.85亿元,较2019年增长1.38%。净利增幅最高的为邮储银行,2020年实现净利润643.18亿元,同比增长5.38%。建行、农行以及中行去年实现净利润均超2000亿元,分别为2735.79亿元、2164.00亿元以及2050.9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62%、1.63%和1.59%。交行去年实现净利润795.70亿元。 光大证券研究所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有大行年报已全部披露完毕,上述银行2020年业绩仍全部保持正增长,反映出我国经济在疫情好转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这为国有大行业绩稳中向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国有大行盈利维持增长也有助于分红体系的稳定,并获得一定强度的资本补充。 为了夯实资产质量,去年国有大行纷纷加大了计提拨备和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尽管不良贷款率均较2019年年末有所增长,但资产质量基本保持稳定可控。6家国有大行截至2020年年末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45%,虽然较2019年年末增加0.12个百分点,但仍远低于同期商业银行1.84%的不良贷款率均值。其中,交通银行不良贷款率最高,不良贷款率为1.67%;邮储银行不良贷款率最低,为0.88%。 随着信贷投放的加大,国有大行去年资产规模仍在持续增长之中。6家银行截至去年年末的资产规模均在10万亿元以上。工行截至去年年末资产规模达33.35万亿元,遥遥领先其他银行。 积极回报股东 现金分红比例均达30% 可喜的是,国有大行在去年克服困难保证自身盈利增长的同时,依旧各自推出了丰厚的分红方案,且全部以现金分红的方式回馈股东和投资者。 记者根据各家银行披露的利润分配方案统计,伴随业绩的稳定增长,六大国有银行分红金额将再创历史新高,合计向普通股股东派发现金股息将达3418.87亿元(含税,下同)。其中,工行、建行、中行的现金分红金额较2019年均增长了逾10亿元,邮储银行现金分红金额较2019年增长了5.35%,在国有大行中增幅最高。 工商银行2020年度现金分红金额高达948.04亿元,居所有6家大行中首位。建行、农行、中行现金分红均在600亿元以上,分别为815.04亿元、647.82亿元和579.94亿元,邮储银行与交行分红金额略少,分别是为235.41亿元和192.62亿元。 虽然各家国有大行分红金额不同,但利润分配政策均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六大国有银行现金分红比例均达到了30%及以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国有大行在保持业绩稳定的同时,持续多年采用现金方式分红,并保持与业绩增长同步,这充分体现出国有大行高度重视对股东的回馈,也是响应监管部门现金分红、履行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 工业品期权丰富企业风险管理体系 夯实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2017年豆粕期权在大商所上市,拉开了国内商品期权上市的帷幕,随后铁矿石期权、液化石油气期权、聚丙烯等3个合成树脂期权同日上市,工业品期权市场进入发展“快车道”。 虽然工业品期权起步相对较晚,但随着工业企业对个性化风险管理工具需求不断提升,铁矿石、化工期权一经上市便受到产业和广大投资者的关注。数据显示,去年大商所工业品期权日均成交量、持仓量分别为8.61万手和28.81万手,法人客户持仓占比均超过60%。可以看到,工业品期权在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夯实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已崭露头角。 铁矿石期权: 构建最完整衍生工具体系 2013年10月份,铁矿石期货在大商所挂牌上市,经过5年多稳健运行和持续发展后,在2018年实施引入境外交易者业务,同年年底大商所上线了铁矿石和合成树脂化工品种的场外商品互换业务。此后随着铁矿石期权上市,国际三大衍生工具——期货、期权、互换在铁矿石品种上齐备,铁矿石也成为国内首个衍生工具齐备、打通境内外衍生市场的品种。 “2020年全球疫情暴发,铁矿石价格强势上涨,产业主体避险需求增强,铁矿石期权交易规模提升。”中信期货相关业务负责人向记者表示,铁矿石期权与期货互为补充,有助于丰富交易主体的风险管理手段,降低市场整体运行风险,优化投资者参与结构,也有助于市场为铁矿石产业的中下游企业开发出量身定制的风险管理产品。 记者了解到,面对去年频繁波动的铁矿石市场,本钢集团北营钢铁有限公司(下称“北营钢铁”)通过中信期货开展了期权组合策略。作为本钢集团控股子公司的北营钢铁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线材生产基地,去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铁矿市场先抑后扬。在钢材销售不畅的情况下,北营钢铁的铁矿库存跌价压力增大。公司根据当地企业复工复产、港口库存、加工利润及下游需求等因素,判断铁矿供应或将逐步恢复,终端需求短期内难以形成强支撑,趋于震荡或下跌。因此,企业决定采用熊市价差策略为铁矿库存进行保值。 北营钢铁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说,公司定位于对铁矿石现货库存进行套期保值,在去年4月9日起陆续开展熊市看跌价差组合交易,具体策略是:卖出2009期权合约540元/吨-560元/吨的看跌期权,权利金成交均价30.13元/吨;同时买入2009期权合约570元/吨-590元/吨的看跌期权,权利金成交均价41.49元/吨。当时,期货2009合约价位约在600元/吨-700元/吨区间。 “若期权到期不行权,企业认为项目期内若铁矿石价格下跌,以此构建的熊市价差组合将会有所收益,用以抵补铁矿石现货库存下跌的损失。若期权到期行权,在期权合约到期日之前,如果期货价格跌至540元/吨-560元/吨以下,在被执行的情况下,企业将形成540元/吨-560元/吨的期货多单以及570元/吨-590元/吨的期货空单,获利30元/吨,用以抵补损失。若期货价格在590元/吨以上,企业将获得30.13元/吨的权利金收入,同时形成570元/吨-590元/吨的期货空单,锁定现货库存的货物价值。”北营钢铁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该公司自2014年起逐步参与期货市场,通过对期现和基差走势的研判,进行周期性套期保值,并实现动态库存管理。为进一步增加收益和对现货头寸实现保护,公司从2015年开始增设期权研究团队,并在2020年初完成场内期权开户,截至去年年底累计持仓超过1000余手,累计交易量已达1000余手。 化工期权: 助力化工行业转型升级 记者获悉,在目前的62个场内商品期货品种中,有18个品种推出了商品期权。虽然起步晚,但部分期权品种得益于标的期货市场成熟发展和产业企业的深度参与,上市以后迅速被产业、市场各方广泛接受,市场参与度和运用程度快速增长。 这一特点,在聚丙烯等3个化工期权上表现得较为明显。作为三大合成树脂产品的聚丙烯、聚氯乙烯和线型低密度聚乙烯,一直是我国期现市场融合发展、产业深度参与期货避险的“模范”品种,实体产业对衍生工具的充分认识、参与并形成的成熟套保模式,为期权工具发挥应有功能和价值提供了宝贵的产业土壤。据大商所数据,去年3个化工期权法人客户持仓占比均超过60%。 总部位于宁波的大型化工贸易商中基石化正是期权“产业大军”的一员。在该公司研究总监王林看来,3个化工期权上市以来运行状况良好,为企业提供了全新的风险规避工具。由于化工期权合约的设计科学合理,再加上市场各方的广泛参与,使得化工期权都有较好的成交规模,为企业参与套期保值提供了流动性基础。 “3个期权上市以来,我们已逐渐将部分原本在期货上进行套期保值的头寸,转移到期权上进行套保,这相对于传统的期货套保往往会有更高的收益。”王林表示。 他举例说,去年年底化工期现货价格波动频繁,11月份至12月份的时间里,线型低密度聚乙烯期货主力合约L2015价格波动幅度达9%。12月25日,公司在L2105合约价格为7870元/吨时,以单价365.5元/吨卖出了行权价为7900元/吨的L2105看涨期权,对已有的期货套保空单进行置换,以保证在市场行情出现上涨时,期权的亏损会低于期货空单的亏损,从而优化原有套保头寸。 今年1月22日,该笔期权交易在L2105期货价格为7730元/吨时以230元/吨的权利金单价平仓离场,并在盘面7750元/吨时换回了期货空单,平仓时期权盈利135.5元/吨,而当初的期货空单将盈利120元/吨。相比之下,本次置换后每吨盈利多出15.5元。总的来说,利用期权卖权对多/空单进行置换,主要是利用期权的时间价值对期货头寸进行优化,在特定行情下这类操作可以扩大企业的盈利。王林同时强调,由于期权卖权具有有限盈利的特点,这类置换的总体规模应该进行合理控制,避免在大幅波动中出现一定的交易风险。 去年3月底大商所同步上市液化石油气期货、期权同样为市场关注。贸易商重庆寰孚商贸公司在液化石油气期权上市后不久就做了期权套保。“对企业来讲,相比于此前只有单一的期货或期权品种上市,产业一下子有两个衍生品避险工具,会有更多企业愿意主动参与进来。”该公司相关负责人称,大商所推出液化石油气期货、期权对行业的影响很大,企业愿意用期货价格来确定现货价格,这将使现有定价公开透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