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离岛免税政策不断升级 去年行业营收超300亿元 “中央明确,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要以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强调通过人的全面发展,充分激发发展活力和创造力,打造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4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司长徐善长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说到旅游业,就不得不提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的核心政策——离岛免税购物政策。去年印发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放宽离岛免税购物额度至每年每人10万元,扩大免税商品种类”。为落实《总体方案》要求,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的公告》,自2020年7月1日起实施。公告明确,“离岛旅客每年每人免税购物额度为10万元人民币,不限次数。超出免税限额、限量的部分,照章征收进境物品进口税。具有免税品经销资格的经营主体可按规定参与海南离岛免税经营”。 离岛免税购物新政一出,立刻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海南离岛免税行业营收超300亿元,比2019年翻番;今年前两个月,海南全省9家离岛免税店免税销售额84.9亿元,同比增长359%;购物152.9万人次,同比增长191%。 “海南离岛免税政策2011年实施迄今,政策不断‘升级扩容’,政策效应持续凸显。”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向记者表示,离岛免税购物新政实施以来,中国消费者的免税消费需求得到释放,疫情之下海外消费显著回流。通过离岛免税购物政策,激发了合理的消费潜力和活力,培育了新的消费增长点,同时升级消费结构,能够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离岛免税购物政策是制度红利,制度性改革能够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对记者称,在当前全球疫情尚未结束,出境游高度受限的情况下,海南离岛免税购物新政为国内消费者购买物美价廉的免税品提供了新的选择,除了能推动海南当地经济和旅游业加速发展外,也有利于进一步释放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将更多的消费留在国内,助力国内经济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海南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自由贸易港早期安排”列为2021年要突出抓好的11个方面、33项工作之一,其中包括“用好离岛免税购物‘邮寄送达’、本岛居民‘离岛寄存、返岛提取’和免税购买进境商品等政策,力争免税销售突破600亿元”;同时,“充分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培育具有海南特色的合作竞争新优势”被列为“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其中就包括“完善全岛免税销售网络,实现国外商品和国内购买力充分对接,吸引免税购物回流3000亿元”。 谈及如何优化海南离岛免税购物政策以支持自贸港建设,董忠云建议从四方面着手:第一,可考虑进一步扩充免税牌照,引入更多经营主体,促进免税业的良性竞争,利用市场机制激发行业发展潜能;第二,进一步优化免税品供应链,组织全球货源,在保障供应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免税商品的价格优势;第三,除价格优势外,也要将优质的服务作为免税消费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持续打造,不断完善消费各环节的配套措施,持续提升消费者免税消费的便利度和服务感受;第四,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未来离岛免税额度、品类等政策都可动态调整扩容,以持续激发消费者的购物热情。 在田利辉看来,海南离岛免税购物政策可进一步在消费结构和消费便利上进行优化,通过消费来引领国内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和创新发展。中国居民具有强大的购买力,借助离岛免税购物政策能够有效引导海外消费回流。 原中小板上市公司明年起全面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4月8日,财政部、证监会发布《关于深交所主板与中小板合并后原中小板上市公司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通知》(简称《通知》)表示,深交所主板与中小板合并后,原中小板上市公司应当于2022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通知》表示,经国务院同意,2021年2月5日,证监会正式批复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深交所)合并主板与中小板。根据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原银监会、原保监会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财会〔2010〕11号)和财政部办公厅、证监会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通知》(财办会〔2012〕30号)的有关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财会〔2010〕11号)(以下简称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为稳步推进资本市场有效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深交所主板与中小板合并后,原中小板上市公司应全面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通知》明确,原中小板上市公司应当于2022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并在披露2022年公司年报的同时,披露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以及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通知》表示,原中小板上市公司应当高度重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全面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要求,梳理业务流程,准确识别、评估公司面临的各类内外部风险,完善内部控制措施,优化信息系统,加强内部监督,定期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切实做好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通知》表示,自通知发布之日起至2021年12月31日为过渡期。过渡期内原中小板上市公司应当按照深交所的有关规定,披露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鼓励原中小板上市公司在自愿的基础上提前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披露要求。 渝三峡A首季净利预增最高超15倍 “双碳”目标下迎创新机会 4月7日晚间,渝三峡A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预计第一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2300万元-2700万元,同比大幅增长1277.25%-1516.77%。 2020年全年,渝三峡A实现归属净利润5507万元。也就意味着,2021年第一季度渝三峡A预计实现的净利润相当于2020年一整年净利润的将近一半。 对此,公司表示,第一季度业绩预计大幅增长主要源于公司主营油漆涂料业务生产经营恢复正常,销售市场需求持续良好,经营业绩稳步上升;参股公司新疆信汇峡清洁能源有限公司120万吨/年煤焦油加氢一期项目正式投入生产,影响投资收益同比增加(上年同期亏损);另外,公司于2020年12月7日认购北陆药业可转债4091.37万元,属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其公允价值变动影响公司净利润增加269万元。 第一季度净利润 预增1277.25%-1516.77% 渝三峡A是一家主营涂料的上市公司,主导产品为“三峡”牌油漆涂料,如“三峡”牌防腐漆、汽车漆、通用漆、建筑漆、家具漆等。 从产品应用领域看,渝三峡A的防腐和高装饰性涂料长期用于航天、航空、军工装备、石油、石化、铁路、桥梁、船舶、风电、核电和汽车摩托车领域。此外,据公司年报披露,因产品质量优质,渝三峡A也率先拿到了进入核电领域的“通行证”,成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合格供应商,打破了国际知名品牌的垄断。 2018年,渝三峡A开始实行聚焦油漆涂料主业战略,2020年,公司按此方向继续加码主业发展,对水性醇酸工业涂料、石墨烯涂料等为代表的新产品全面推向市场按下“快捷键”。 年报数据显示,2020年,渝三峡A实现营业收入4.3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507.49万元。其中在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公司分别实现净利润166.89万元、1934.73万元、1955.38万元、1450.49万元。 今年第一季度,渝三峡A预计实现净利润2300万元-2700万元,同比大幅增长1277.25%-1516.77%,相当于2020年一整年净利润的将近一半。 展望2021年全年,渝三峡A认为,原材料涨价压力较大,叠加环保风暴的持续升级,油漆涂料行业将进入快速转型的关键时期。为此,公司将继续聚焦油漆涂料业务,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强做优做大主业。 根据2021年公司经营计划,公司全年计划实现营业收入4.90亿元-5.50亿元,较2020年增长13%-27%。 “双碳”目标下 涂料行业迎创新机遇 当前,在国家提出“双碳”目标背景下,投资者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话题颇为关注。前不久,有投资者对渝三峡A发出提问:“国家推进碳中和计划,请问渝三峡A在碳中和方面有什么具体布局?” 对此,渝三峡A回复称,公司将及时关注国家政策和产业政策,大力开发低碳环保、高性能、高固体、水性化产品,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产品,强化节能减排,贯彻推行清洁文明生产。 2021年,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对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就意味着,对于身处涂料行业的渝三峡A来说,除聚焦主业外,顺应政策号召,环保、绿色也是其今后发展的重点。 “碳中和政策下从事油漆、涂料业务的企业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着手多元化,进行环保项目投资;另一方面,着手进行工艺和技术创新,减少行业碳排放,让产品向环保材料方向发展,以获得竞争优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两方面推进的交叉点在于环保涂料。环保涂料未来将大面积应用在工程建设领域,碳中和未来将促使企业更多的使用环保涂料,淘汰传统有害涂料。当然,环保涂料也有两层含义,即涂料本身环保无害和涂料专用于环保工程领域。 “国内的油漆、涂料行业和国际上相比,创新是个短板。当前‘双碳’目标的提出,其实是为油漆、涂料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创新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抓住这个机会,实实在在创新,生产更多无公害、环保的产品。”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余丰慧告诉记者,“在此赛道上,企业谁将胜出谁将被淘汰出局,关键在于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