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上行估值承压 机构热议结构市新“奶酪” 一边是经济指标持续好转、企业盈利增长,另一边是流动性边际收紧,2021年以来A股整体走势曲折,赚钱效应较去年明显回落。业内人士认为,2021年是企业盈利大年,盈利因素可望提振股市,但受流动性影响,市场在估值方面存在较大向下压力。对投资者而言,把握结构性行情格外重要。 关注盈利驱动的结构性行情 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1-2月国民经济保持恢复性增长,其中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2.2%,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8%。 不过,今年以来的股市震荡行情却与宏观经济修复态势并不“匹配”。数据显示,截至4月8日收盘,2021年以来上证指数仅微涨0.27%,深证成指与创业板指均下跌超过3%,部分成长风格板块累计跌幅甚至超过10%。 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指出,在经济阶段性的高脉冲背景下,一季度市场投资者更关注短期因素,因此股票市场是由交易而非投资主导。考虑到未来经济基本面或弱于一、二季度,市场对于政策收紧的担忧减弱,二季度A股或将呈现震荡走势,三、四季度表现会相对更好。 民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表示,鉴于经济复苏持续过程较长,2021年将是企业盈利大年,对股市是一大利好,但估值方面市场仍然有较大向下压力,预计股市整体表现或不会太佳,结构性行情仍会存在。 从企业整体盈利情况看,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79倍,比2019年1-2月增长72.1%,两年平均增长31.2%,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A股方面,截至4月8日记者发稿时,已有超过360家公司预告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或扭亏。部分上市公司披露一季报翌日股价随即大涨,凸显市场对“季报行情”的参与热情。 中航证券研究所所长董忠云认为,二季度市场风格方面,估值驱动将转为业绩驱动,并由盈利确定性转为盈利弹性,建议自下而上挖掘具备盈利增速与估值性价比高的标的股。 紧信用宽货币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重创全球经济,但在流动性“呵护”下,不少主要经济体的资本市场却诞生正收益。2021年疫情持续好转,流动性是否收紧成为考验后市行情的重要变量。 中国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显示,2021年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71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1.36万亿元,同比多增4529亿元。从货币供应看,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23.6万亿元,同比增长10.1%,狭义货币(M1)余额59.35万亿元,同比增长7.4%。 在解运亮看来,2020年流动性宽松使得股市估值水平出现相当大的跃升,但随着流动性呈现边际收紧特征,股市估值调整压力非常大;考虑到流动性收紧未来或将延续,股市估值调整大概率还未结束。“参照2003-2004年、2006-2007年和2010年的历史经验,经济复苏持续超预期带来的结果可能是房地产调控和金融调控加强,市场投资难度也在加大。” 不过王涵认为,后期市场信用相对偏紧较确定,但考虑到中长期经济增速和利率要匹配等因素,流动性状况相对一季度更加温和,这对股票市场的风险偏好有一定提升,“紧信用宽货币”组合对利率债也是利好因素。 除了流动性,通胀也是影响权益市场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家统计局披露数据,2021年1-2月我国CPI同比下降0.3%,分月看,1、2月CPI同比分别下降0.3%和0.2%。不少机构预测后续CPI或将阶段性上行,也有声音担忧近期上游资源品价格上涨会带动国内CPI抬升。 在开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看来,大宗商品涨价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对国内CPI的传导作用非常有限;综合考虑基数、疫情后线下消费修复节奏等因素,二季度核心CPI或仍以修复为主,抬升幅度或相对有限。“整体来看,二季度CPI抬升不会成为影响货币流动性的核心因素,也不会成为市场整体行情的核心影响变量。市场研究要聚焦于企业盈利能力、未来发展前景等更内核的支撑上。” 三条配置主线显现 谈到后市如何在机构性行情中把握机会,解运亮表示看好两大方向:一是符合我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行业和板块,例如制造业创新等,长期表现值得期待;二是经济发展周期的中下游板块,当下经济复苏主要逻辑是需求改善,因此中下游板块的景气度恢复持续性会比较好。 王涵指出,未来随着各方对宏观经济增长预期从较高水平回落到正常水平,投资者关注重点也将从短期因素转变为长期因素。从投资角度看,中国经济社会长期转型的方向,例如消费转型、老龄化医疗等将成为市场关注重点,长线资金也将回归到相应行业及板块中,其长期配置价值将凸显。 董忠云表示看好三条主线:一是民航、酒店、旅游、餐饮、银行等前期疫情冲击大的消费服务等具备性价比的板块;二是家电、轻工、机械、电气设备、汽车及零部件等需求呈现继续改善的板块;三是以军工和半导体为代表的高景气、国家安全及自主可控板块。 对于利率债,赵伟认为,CPI通胀升温等可能干扰交易行为,但在“紧信用、宽货币”的宏观环境下,经济见顶、温和CPI通胀的基本面组合对利率债的利好支撑逐步显现,长端收益率已进入下行通道,继续重申“利率债行情确定、买点已现”的观点。 22条措施放宽市场准入 海南自贸港再迎“大礼包” 4月8日,国家发改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有关情况。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司长徐善长表示,《特别措施》将医疗、文化、教育、旅游等服务业作为重点,同时关注商业航天、种质资源、新能源等前瞻性、战略性行业,推出了一批创新性强的政策举措。 徐善长指出,下一步,可能在其他区域研究制定放宽准入的特别措施。目前,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正在研究这项工作。深圳、横琴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区域,选择这些地区,更有利于探索到改革突破的经验。 支持证券保险基金行业 在海南发展 《特别措施》共包含五大领域22条具体措施。 在医疗领域,《特别措施》指出,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支持海南设立社会资本出资、市场化运作的医疗健康产业发展混改基金,支持相关产业落地发展。对混改基金支持的战略性重点企业上市、并购、重组等,证监会积极给予支持。 在金融领域,《特别措施》提出,支持证券、保险、基金等行业在海南发展。依法支持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落户海南。鼓励发展医疗健康、长期护理等商业保险,支持多种形式养老金融发展。加强数据信息共享,开展支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试点。 在文化领域,《特别措施》指出,引入艺术品行业的展览、交易、拍卖等国际规则,组建中国海南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探索将国产网络游戏试点审批权下放海南,支持海南发展网络游戏产业。 在优化海南商业航天领域市场准入环境方面,《特别措施》指出,支持建设融合、开放的文昌航天发射场,打造国际一流、市场化运营的航天发射场系统。支持设立社会资本出资、市场化运作的商业航天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鼓励保险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航天领域相关保险业务。 《特别措施》指出,支持海南统一规划建设和运营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新型基础设施,放宽5G融合性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限制,推进车路协同和无人驾驶技术应用。支持引导电网企业、新能源汽车生产、电池制造及运营、交通、地产、物业等相关领域企业按照市场化方式组建投资建设运营公司,鼓励创新方式开展各类业务合作,打造全岛“一张网”运营模式。 完善配套保障 确保措施落地见效 徐善长表示,《特别措施》涉及部门多、涉及面广,推动落实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家发改委将继续完善配套保障,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相关措施中,明确要求海南省专门出台配套政策的,海南省要抓紧研究出台。涉及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陵水国际教育先行区、博鳌乐城先行区等重点区域的,海南省要加大放权力度和协调支持力度,为改革营造良好条件。 他表示,《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草案》已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首次审议,《草案》对于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设置了专门条款。国家发改委将积极配合有关立法工作,始终坚持在法治框架下指导推动《特别措施》实施,《特别措施》凡涉及调整现行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将报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或国务院同意授权后实施。 海南省政府副秘书长李东屿表示,就支持开展互联网处方药销售、加大对药品市场准入支持、支持国内知名高校在海南建立国际学院等措施,将制定配套政策或清单目录。目前,海南已经先行着手,抓紧推进政策研究起草工作。由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文昌国际航天城等具体机构为主体实施的,海南省将明确支持保障机制,加大放管服力度,确保支持到位,在立法、机构、规划、资金、人才、土地等方面,依事权能够给予支持的,将全力支持。 全球流动性存变数 人民币资产成色不改 美元汇率与美债利率双升趋势近期引起各方关注。专家提醒,过去一年多,全球主要央行“大放水”造成的流动性外溢可能行至尾声,资本回流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的趋势增强,一些脆弱的经济体可能遭受资本外流冲击。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出现大规模资本外流的风险极小,未来一段时间仍将维持外资净流入局面,但应高度关注跨境资本流动变化,提前做好风险防范,避免外资大进大出。 全球资本流动方向或生变 业内人士认为,美债利率上行与美元汇率升值同时出现,可能预示全球流动性将发生流向变化。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2020年3月以来,主要经济体央行出台大规模货币刺激措施,造成显著的政策溢出效应——发达市场的低利率和充裕流动性,加上2020年美元贬值预期强烈,大量美元涌向新兴市场。据国际金融协会(IIF)统计,2020年全年,约有3130亿美元流入新兴市场国家。 “进入2021年,随着美国经济复苏提速,美债利率加快上行,美元汇率亦显露升势,共同提升美元资产吸引力。”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提示,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可能会改变甚至逆转此前国际资本流动的大格局,促使全球流动性回流主要发达经济体。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长期来看,随着疫情得到控制、经济复苏态势明确,主要经济体央行宽松货币政策可能退出,届时资本流动方向也可能出现变化。 部分新兴经济体需警惕 一些迹象表明,美国经济增长预期继续改善,可能进一步提振美元汇率与美债利率双升态势。 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2021年全球经济复苏带有不均衡特征,即发达国家复苏显著快于新兴经济体。而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经济表现最为突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上调2021年和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值。值得注意的是,IMF将美国2021年经济增长预测值大幅调高1.3个百分点至6.4%。 有鉴于此,当前1.7%左右的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难言到顶。若经济增长优势持续,美元汇率上行势头也将强化。分析人士认为,未来美元资产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增强,一些新兴市场国家需防范资金大规模流出。 近期,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率先加息,固然有平抑通胀的考虑,但也可能是未雨绸缪的“先手棋”。在钟正生看来,当前部分新兴经济体或希望通过加息,防范资金大规模流出。 我国资本大幅流出风险极小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我国经济稳步复苏,人民币资产性价比高,出现资本大幅外流的风险极小,但也应密切关注跨境资本流向,提前做好预案。 2020年,我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因此成为跨境资金流向的主要目的地之一。2020年,仅境外资金流入我国债市的规模就超过1万亿元。这种势头仍在延续,但也出现一些新情况。 据外汇交易中心公布,今年以来境外机构投资者继续净买入中国债券,但分月度看,1月至3月分别净买入2994亿元、1438亿元、514亿元,净买入力度逐月降低。央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末,境外机构累计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5581亿元,较上月末减少90亿元,是过去一年来首次出现下降。 此外,国家外汇管理局日前公布,3月份我国外汇储备下降350亿美元,为连续第3个月下降。这些现象可能表明中外利差收窄及人民币汇率回调,对跨境资金的投资行为在边际上造成一定影响。 业内人士强调,对我国这种超大型经济体而言,跨境资金出现流入流出是正常现象。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出现大规模资本流出的风险极小。一是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IMF预测2021年中国经济将增长8.4%,亦较之前的预测有所上调,良好的基本面构成人民币资产的核心优势。二是中国债务结构相对稳健,外债风险总体可控。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2020年末,我国外债负债率为16.3%,债务率为87.9%,偿债率为6.5%,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例为40.9%,上述指标均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内。三是我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中金公司认为,即便近期海外债券利率有所走高,中国债券仍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此外,中国正加快推进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高水平开放,不断便利外资来华投资展业。“开放效应在未来几年将是主导性因素,其影响要大过边际资本流动。”华创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张瑜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