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行业面临大变革 “互联网+医疗”站上风口 疫情期间,信息播报、远程问诊、高效利用资源的服务等将智慧医疗推向风口。而“互联网+医疗”的赋能将医疗行业推向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4月19日,在博鳌亚洲论坛的“未来医疗新生态”分论坛中,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表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特别提出,要利用新一代的信息通讯技术来赋能我们的医疗卫生系统,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和健康服务。‘互联网+医疗健康’指导意见推出后,很多医疗机构包括第三方平台都开展了探索。” 政策扶持“互联网+医疗” 在业内人士看来,“互联网+医疗”的迅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 好大夫创始人兼CEO王航表示:“2018年国务院及国家卫健委出台了互联网医疗的指导性文件,给这个行业线上诊疗打开了一扇窗口,在线上做复诊就变成了合法的业务。” 远有互联网医疗指导性文件,近有支持开展互联网处方药销售。据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文秀介绍:“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放宽市场准入的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推动药物的互联网销售,在海南成立海南电子处方中心。” 对于政策支持“互联网+医疗”,毛群安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特别讲到了要规范‘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从政策层面是鼓励支持‘互联网+医疗’的。在探索的过程中仍然还有一些政策需要完善,前不久我们会同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三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实际上就是希望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围绕着老百姓、满足老百姓的医疗和健康需求,利用好互联网+的手段来服务,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 “在政策积极支持鼓励‘互联网+医疗’的同时还要做好规范。”毛群安表示,这是一个新的服务业态,如果管理上没有很好的跟进,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我们正在推动跟医保以及其他部门相关的政策,希望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指导意见来扩展服务范围。 技术赋能“互联网+医疗” 事实上,随着“互联网+医疗”的迅速发展,医疗行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离不开政策之外的技术支持。 “我们认为数字医疗也好、‘互联网+医疗’也好,还是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比如5G、AI智能辅助诊断,解决就医便利问题。”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文秀表示:“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利用5G和AI智能技术做好老百姓的健康管理,把公共卫生和临床医疗更好地密切结合起来。” 实际上,已经有众多科技企业开始着手赋能医疗行业。科大讯飞(002230)就非常看好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的前景。 “疫情期间,在武汉三天进行的900万人口大排查中,科大讯飞的智医助理电话机器人就参与其中。”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杜兰博士在接受《证券日报》等媒体群访时介绍道:“公司在医疗影像识别上的研发已有进展,其中,新冠肺炎的影像识别系统3秒就可以进行排查。另外,智医助理辅助诊断系统,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诊断95%的常见病。疫情期间,通过训练后,它又具备了对55种传染病的预警,建立起智能化的预警触发机制。” 杜兰表示:“未来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发展,我们充满各种各样期待:首先,人工智能的全科医生全面落地,特别是帮助中国医疗多发地区实现基层医疗体系的完善;第二,人工智能会进入到千家万户,为每一个家庭提供个性化的智能医生帮手。” 如何嫁接新科技、更好的利用科技赋能医疗行业同样是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 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包括AI在内的云计算、物联网和5G等前沿技术与医疗的融合,能帮助老百姓及时发现疾病、尽早就医,还能使就医更便捷,降低看病成本,诊断效率更高,极大地提升老百姓的就医体验。” 王磊介绍:“在药品研发方面,阿斯利康正利用机器学习模式,建立生物洞察力知识图谱,用来更好地治疗目标,并确定与临床试验最匹配的患者类型。同时,阿斯利康还携手合作伙伴利用AI赋能医疗技术,打造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移动肿瘤筛查车、消化道肿瘤一体化中心、智慧社区慢病管理中心等创新解决方案,优化诊疗流程。” 目前,AI辅助诊断技术在医学界广受关注,AI影像、AI数据及AI随访等技术极大地提升了医疗上下游生态体系的效率。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AI+核心医疗软件服务整体市场规模达到21亿元。据推算,2020年至2022年我国AI+医疗行业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到51.9%,2022年预计市场规模将超过70亿元。 行业探索“互联网+医疗” 虽然互联网医疗备受关注,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仍是一种新的业态,是医疗行业新的模式,对于新的事物,‘互联网+医疗’尚需不断探索并改进。 “怎么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作用,这是我们目前共同要探索的一个问题。”毛群安认为:“‘互联网+医疗健康’不是简单地把线下服务搬到线上,而是真正利用好互联网的思维来推动医疗服务更加优质、更加高效、更加契合公众的需求。” 对于如何更好的实现“互联网+医疗”,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表示:“医疗的品质和安全是互联网医疗的基石,首先,要通过行业协会在政府的、卫健委的领导下制定互联网医疗服务适用的范围、边界,以病人的健康效益最大化来,制定安全和品质的规则要求。其次,要通过培训让全国各级医生,都认识到互联网医疗的重要价值。第三,要通过学术研讨,探索互联网医疗的新模式、新业态、新体系,认知互联网医疗的组织架构。” 央行高官给比特币“下定义” 数字货币与数字资产“根”在服务实体 4月18日晚间,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首场直播引起了各界高度关注。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以及央行副行长李波在主题为“数字支付与数字货币”的分论坛上,就当前数字人民币的试点情况、国际化进程以及对于加密资产的态度做了诸多分享。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论坛上,央行副行长李波首次对比特币做出明确界定。 数字人民币将如何发展?比特币、稳定币又该如何监管?记者对此采访了业内多位专家。 加密资产非法币 主要作用是一种投资工具 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会上,央行副行长李波首次对比特币做出明确界定。他表示:“在全球范围内,比特币或稳定币作为加密资产,开始成为另类投资的选项,但本身并非货币。”他认为,加密资产将来可能发挥的主要作用是作为一种投资工具或是替代性投资。 周小川表示,要区分数字货币和数字资产,对于比特币这类数字资产,并非现在要下结论,但是“要提醒,要小心。在中国,任何金融创新的东西,都要说清楚它对实体经济的好处”。 4月18日,全球加密数字币市场全线暴跌,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币种的跌幅普遍超过10%。其中,比特币一度跌破5.4万美元大关,24小时内最大跌幅超过8000美元。比特币的走势也引来其他主流币种的跟风下跌,普遍跌幅超10%。 其实早在2017年9月份,央行等七部委就曾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对“虚拟货币”做出过定义。该公告指出,代币发行融资中使用的代币或“虚拟货币”不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也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 “要确保加密资产不会引发严重的金融风险。”李波表示,中国正在研究对这些资产的监管政策,将来任何稳定币如果希望成为得到广泛使用的支付工具,就必须要接受像银行或准银行等金融机构一样的严格监管。 深圳市信息服务业区块链协会会长郑定向对记者表示:“加密资产底层的区块链技术在资产登记、证券结算、交易报告和普惠金融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加密资产同时也存在着潜在的金融稳定风险。加密资产可匿名交易,这会给洗钱、逃税等带来便利;加密资产无国界之分,全球化资产流动和单一的主权国家各自监管之间存在对立,给加密资产监管带来困难。” 宝新金融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各国政府对比特币的态度有差别,但都清楚地认识到这类加密数字资产的监管难度很大,在交易过程中可能与洗钱等非法活动有密切联系。加密资产的潜在风险主要存在于交易过程的不透明和大幅波动性。对于加密资产,应在交易所层面做出必要风险控制,比如投资者身份和资金来源的调查,采用对投机交易的监控技术,并配合执法部门必要时采取锁定交易和非法账户。而交易平台本身也应该按照同类金融机构进行日常监管。” 北京尚光律师事务所刑事部主任丁飞鹏对记者表示,以比特币、以太坊为代表的加密资产的法律定位是“虚拟商品”,既然是商品,那么与之相关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也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 数字人民币 正式推出尚无时间表 周小川在论坛上介绍了数字人民币推出的背景。他称,中国央行最开始做数字货币主要是从零售角度考虑的,中国零售市场巨大,拥有14亿用户,因此开展数字货币的初衷就是为建立更方便、更有效、成本更低的支付体系,而非要做批发系统或是人民币国际化。 “在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期间,我们会让数字人民币不仅能够为国内用户所用,也能够让国际来宾所用。”李波在论坛上表示。 李波表示,数字人民币正式推出还没有时间表。“在全国推广之前需将三方面工作做到位。首先是要继续做好试点工作,扩大试点项目范围。其次是要进一步打造数字人民币的基础设施,包括生态系统等。同时,进一步提升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再次是要建立一套相应的法律和监管框架,监管数字人民币的使用。” 对于目前数字人民币试点的特点,中国(上海)自贸区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刘斌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数字人民币试点目前参与试点城市越来越多,进展会明显加快。试点场景越来越多元,目前的试点场景逐渐从生活消费场景转向企业应用和政府应用场景,从单一的线下转向线下和线上结合。预计未来将在跨境领域及行业监管方面推进,与本地重点产业及本地重大节日结合,而合作机构也将越来越丰富、多元、广泛。” 宜宾学院金融科技与国际结算创新团队负责人、沛益咨询首席专家陈小辉对记者表示,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将呈现多地开花、多用户试用、多时段运行、多机构合作等特点。预测未来将有序扩大数字人民币的适用范围,未来除银行作为数字人民币的运营主体外,非银行支付机构、甚至一些线上线下(300959)流量较大的其他机构均有可能参与进来。 数字人民币及数字资产 必须扎根于实体经济 周小川强调,不管数字货币还是数字资产都要为实体经济服务。 素喜智研特约研究员苏筱芮对记者坦言,数字人民币可深入农村,覆盖偏远地区,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发挥对我国“三农”与普惠金融的服务作用,服务实体经济。同时,数字人民币还能缓解民营企业收单压力。 除了零售经济、农村经济,苏筱芮称,数字人民币在供应链领域也大有可为。 “数字人民币的可控匿名、不可篡改等特性,将增强产业链上下游的生态融合,进而提升产业链条上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能力。”苏筱芮说。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区块链专委会轮值主席、火币大学校长于佳宁对上述说法表示认同,他进一步指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资产并不仅能当做另类资产进行投资,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振兴实体经济的助推器。 于佳宁认为,加密资产既有内在的经济价值,又具有可信任的权益证明属性,同时可以让资产在数字世界里高效流转。以版权为例,版权作为一种资产,容易产生权益不清、流动性较低等问题。但将版权上链形成一种加密资产后,背后的权属关系和历史交易信息就会变得清晰透明。同时,这些加密资产在链上可以进行低成本的流通交易,让原本流通性较低的资产,提高交易速度,资产的权益在链上进行验证和转移,可以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交易安全性。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区块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兼首席数字经济学家陈晓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由于虚拟货币存在交易的无形性与匿名性、使用范围的广泛性、注资方式的多样性、获取现金的可能性、服务的分割性、交易的快捷性与不可撤销性、交易模式的复杂性等特点,其洗钱风险相对较高。” “我们已经进入数字经济时代,这意味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很多生产、消费和投资活动都将数字化,数字货币将会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基础设施。”郑磊博士进一步对记者表示,数字资产就是经济活动数字化之后产生的具有投资价值和资本属性的资产,它们必然与实体经济伴生,并为实体经济赋能。 3月份CCPI创近10年来最高 专家认为需稳定通胀预期 今年3月份,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CPI)保持上行态势,创近10年来最高。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CCPI总指数为176.78点,比2月份上涨3.4点,涨幅1.9%;比年初上涨11.4点,涨幅6.9%;比上年同期上涨50.2点,涨幅39.7%。 从全球来看,大宗商品价格从去年二季度开始进入上涨通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显示,2020年4月份至2021年2月份,全部商品指数上涨了67%。其中,能源指数涨172%,原油指数涨170%。 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也受到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称“金融委”)的高度重视。今年4月8日,金融委召开第五十次会议强调,“要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特别是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 中原证券(601375)研报认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上游企业有利,但持续的高价可能伤害整体经济和民众生活。譬如,挤压中下游企业的利润,推高通货膨胀水平,消耗国内外汇储备等。 4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会议指出,加强原材料等市场调节,缓解企业成本压力。 “对于大宗商品进口国来说,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将直接影响国内物价水平,导致通胀预期发生变化,从而对货币政策操作产生影响。大宗商品作为重要的中间投入品,价格波动会对加工冶炼、航空交通、化工等下游产业中的企业运营产生影响,从而波及就业和经济增长。”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有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过大,投机情绪浓厚,同样会冲击金融稳定,对货币政策提出更多稳定要求,调控压力也将随之上升。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记者表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对内就是要稳定物价。不过,央行在决定货币政策过程中,不会过多受特定时点或短期物价水平左右,而会主要参考一段时间的CPI走势及未来走向。由此,尽管二季度国内CPI、PPI将出现较快上行过程,但不会引发货币政策大幅收紧,“稳字当头,不急转弯”的基调有望贯穿全年。 面对当前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我国货币政策该怎么走?王有鑫认为,目前全球经济复苏尚不稳固,不同区域、市场分化明显,大宗商品市场供需未出现根本性变化,价格不具备持续上涨基础。但我国作为大宗商品主要进口国,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相关行业的生产和经营带来压力。因此,货币政策还应继续坚持以稳为主,注重结构性工具运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缓解原材料成本上涨对企业的影响。 面对大宗商品价格涨势,王青认为,“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是稳定通胀预期。”为此,他建议,除了加强市场沟通外,二季度货币政策在保持定力的同时,或将从公开市场操作层面入手,适度收紧市场流动性,释放稳物价信号。而且,考虑到当前市场利率均已升至相应政策利率水平附近,加之大宗商品价格涨势难以持续,估计二季度市场利率升幅将较为有限。 历时192天 广州期货交易所正式揭牌 2021年4月19日,广州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广期所)揭牌仪式在穗举行。广东省委书记李希、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共同为广州期货交易所揭牌。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举措。 当日,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表示,广期所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是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4月16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探索研究碳期货市场建设,指导广期所积极稳妥推进碳期货研发工作。 自2020年10月9日筹备组正式成立,到2021年1月22日广期所正式获批设立,到4月19日正式揭牌,历时192天。目前首个上市品种尚未确定。市场人士认为,广期所大概率首推商品指数期货。 2019年2月份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广州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研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2020年5月份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研究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 “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可以看出,广期所的定位有两个,一个是以碳排放权期货为核心,支持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发展;另外一个是创新型的期货交易所。”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碳排放权现货市场尚未形成规模,上市碳排放权期货的基础不够,首个品种不一定是碳排放权期货,首推商品指数期货反而更加现实一点。” “相较于碳排放权期货,商品指数期货更加容易成功,也有一定基础。”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对记者表示。 4月15日,在中国人民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召开的“绿色金融和气候政策”高级别研讨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预计今年6月底,中国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启动运营。 “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后,碳排放权期货上市有望提速。”胡俞越认为,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提出之后,市场各方有望快速形成一致目标。 值得关注的是,广期所是继中金所之后,我国第二家公司制的期货交易所。 天眼查App显示,广期所股东有8位,其中大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平安持股均为15%,广东珠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9%,广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9%,港交所持股7%。 胡麒牧表示,相比会员制交易所,公司制的市场化导向更强,这符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导向。股东中,港交所的加入,体现了期货市场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的导向,让国内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功能更加国际化,有利于提高全球定价权。另外,国内民企股东的加入,体现了竞争中性原则,在期货市场上构建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