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医疗行为重在制度建设 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违法违规牟取私利,或者虽不违法违规但有违职业操守地攫利,动摇的是社会的信任基础、秩序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会运行成本增大,每个人都将为此付出更大代价。 利用自身优势,一些医生在肿瘤患者的治疗中,致患者生命、健康、利益于不顾,过度医疗、违规医疗,为个人、小团体牟取私利,就是动摇社会基础的行为。北医三院张煜医生的一篇文章,能引起如此大的舆情反响,充分说明揭露的问题触碰到人们心中的敏感之地。彻底化解人们的担忧,筑牢社会和谐的基础,认真解决具体人具体事上存在的问题、妥善回应社会关切,固然重要,关键还是要进一步革除弊病、完善制度。 张煜医生反映的问题,显然是一个老问题。问题之所以能由小而大、由轻而重,一方面说明问题赖以生存的小环境比较友好、适合其长期存在和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制度的引导、约束机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制度安排有缺陷。 在现有制度框架下,过度医疗、违规医疗的问题,在不同的医疗机构,是存在多寡、大小、轻重之别的。有的医院、有的科室,这样的问题就多、就严重,大家对问题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甚至甘之如饴;而有的医院、有的科室,就没有这样的问题,或者问题比较少、比较轻。毋庸讳言,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力很强大,在一个对问题安之若素的小环境里,个体的选择往往极有限。 改善小环境,根本依靠还是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制度存在漏洞,问题的预防和解决、大小环境的改善就都谈不上。从根子上解决张煜医生揭露的问题,在制度建设上,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监管机制,强化对重病、大病的治疗规范的日常监管,主动监管、强力穿透,要打破“民不举,官不究”的路径依赖,还要进一步完善医疗纠纷的评估、调解机制,降低患者维权的门槛,此外,大小问题暴露之后,对相关人员的惩戒力度也要足够匹配,要能起到遏制问题延续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要清醒认识到,过度医疗、违规医疗现象能长期存在、甚至在某些点表现得日益严重,有更深层次的因素在发挥作用。比如,公立医院的定位问题,定位不明确,现实中的许多事情就不好办,许多问题就很难得到根本解决,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医护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医疗事业的持续进步,都会受到严重影响。这方面的制度建设牵涉到医疗卫生领域的总体改革,也依赖于总体改革的推进和成功。 医生能够站出来揭露所处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社会舆论能够迅速产生回响,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及时关切,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困扰整个社会的痼疾还有治愈的希望,这或许正是一个深入推进相关领域改革的契机。 转型助贷大势所趋 多家金融科技平台悄然转向新蓝海 随着上市公司年报及一季报相继披露,头部金融科技公司在经历了疫情和监管新政之后,正迎来经营业绩和资产质量双向改善的变化,而业务结构上,全面To B赋能持牌机构资金方,转向助贷分润已经是大势所趋。 而在新的监管环境下,助贷业务格局正悄然重塑。 地方法人银行展业范围被新政严控之后,与助贷科技平台方合作的金融机构数量却仍在持续扩大。从结构看,除了区域中小银行,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展业的机构,例如来自互联网银行(含直销银行、民营银行)以及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合作方正在不断增多。 在信也科技联合创始人、总裁李铁铮看来,中小银行个性化的需求为金融科技企业服务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围绕助贷合作,存量客户激活、贷款授信精准提供与风险定价、贷后催收管理完善等方面的发展空间很大。 科技助贷股业绩企稳 多家金融科技公司近期披露的年报及一季报数据显示,历经监管与疫情双重风暴之后,其经营情况、信贷资产质量正迎来明显好转,轻资本模式的助贷业务贡献明显。 从营业收入方面看,2020年,陆金所为520亿元,同比增长8.8%;360数科为135.64亿元,同比增长41%;乐信为116.45亿元,同比增长9.82%;信也科技为75.63亿元,增幅达26.8%。因为公允价值调整,各家净利润表现不同,但从促成交易额数据来看,去年下半年的业务复苏和增长更加明显。 去年全年,360数科共促成交易2467.58亿元,同比增长24%;乐信促成借款额1770亿元,同比增长40.3%;信也科技促成借款金额为641亿元。行业规模较小的嘉银金科去年四季度则实现促成借款金额30.88亿元,同比增长6.5%。 数家金融科技公司年报中提及,“不担风险,只是To B输出技术的‘轻资本’模式”,使得助贷科技服务快速增长,成为收入主营。 财报显示,360数科去年“轻资本”模式下促成贷款金额为643.62亿元,同比增长136%;促成贷款服务费为18.267亿元,而2019年则为8.15亿元。360数科首席执行官兼董事吴海生透露,截至去年末,该公司约35%的促成贷款采用“轻资本”模式。 乐信这一收入为20.37亿元,同比增长150%,其中基于绩效的促成贷款服务收入为19.31亿元,同比增长198%。乐信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肖文杰介绍的数据是,第四季度助贷撮合发放贷款已经占据该公司新发放贷款的50%以上。 在港上市的维信金科财报显示,去年公司新增16家合作机构,助贷业务实现量305.5亿元,其中撮合模式助贷业务实现量达到了201.1亿元,同比增长11%。 此外,记者了解到,信也科技近日与百信银行、海峡银行、众邦银行、亿联银行、华瑞银行、九台农商行等6家银行签订“信也BaaS服务合作备忘录”,合作内容涵盖金融科技、智能营销、智能模型、风控数据等多个领域,转向金融科技To B服务新架构,同时也开始探索与银行等机构之间的多维度合作模式,包括助贷、分润、科技输出等。 全面转向分润模式? 从行业情况看,在金融科技政策管理框架逐渐成型的背景下,金融科技平台与中小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持牌机构方合作助贷、分润,成为一种更“稳妥”的方式并已是大势所趋。 “这是市场的需求决定的。一些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要开拓区域零售业务,要思考怎么唤醒存量用户,通过人工去做成本完全覆盖不了,需要通过数字化能力转化有效用户,这对技术赋能的诉求就非常强烈。另一方面是风险相关,当存量客户转化后、需求来了,怎么定价、给多少额度,风险成本能不能覆盖住坏账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在贷款管理方面,传统的上门催收业务模式成本较高,单个人工跨区域差旅费就需要几千块钱,这就需要数字化的模式来完成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约。”信也科技CFO徐佳圆告诉。 不同于单纯的导流方式,平台方只提供风控数据、不增信,而助贷分润模式下,“平台方通过多种场景渠道获取用户,并进行初步筛选,结合资产质量、信用记录、场景消费偏好等标签分类后给机构资金方,同时平台方以再支付一定比例保证金的方式,即融资担保,与机构资金方风险共担。”一家中型金融科技公司运营总监告诉,这也是分润模式被称“轻资本”模式的原因。 按照行业惯例,在该模式下 ,在刨除坏账不良损失后,合作双方对利润按照一定比例分成。“这意味着合作中,在资金成本尽可能低的情况下,如何通过风控模型、数据运营等控制好不良的前提下,把尽可能多的贷款放出去实现利润。”该运营总监称。 但是,在零售信贷领域要同时实现不良可控的前提下规模增长,并不容易。尤其是,针对科技人才与架构布局前期大投入,但业务何时能实现盈利却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这种情况下作为服务商的金融科技平台方,如何保证与中小银行合作的长期持续性? “接受分润模式的银行多数也具备了一定的金融科技基础能力,信也科技提供的服务方案尽可能减轻前期投入,减少银行的预算负担。”徐佳圆认为,目前国内中小银行数量多达数千家,金融科技公司服务赋能的市场空间非常大。虽然大中型银行的科技子公司也在逐渐成熟,但中小银行还是会需要合作匹配程度更高、系统服务方案更垂直的服务商。 新监管重塑助贷格局 近两年,随着金融行业杠杆风险出清,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网络小贷“新规”征求意见稿等出台,跨区域展业、独立风控、资本金等均受到细化要求。 值得关注的是,在严控地方法人银行跨区域经营之后,与助贷科技平台方合作的金融机构数量似乎并未受影响,从数量看在持续扩大;从结构看,除了区域中小银行,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展业的机构,例如来自互联网银行(含直销银行、民营银行)以及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等合作方则在不断增多。 “监管办法里明确了助贷的模式,所以行业内的做法是通过补丁的形式,完善和进一步规范这个业务模式。在监管日益明朗的情况下,大家反而更明确的一个共识是,可以在框架内把蛋糕做大。”上述运营总监解释,“开拓更多合作机构方,把资金规模做上去,这个前提下,再思考怎么优化负债结构、合作的方式和深度问题。” 李铁铮也向记者透露,“目前我们正与多家银行开展助贷业务合作的系统对接。” 在业内人士人看来,这背后,一方面行业巨头受限带来市场溢出效应明显,大量借款人转向其他助贷平台寻求贷款;另一方面,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中国经济快速复苏,消费金融信贷资产质量明显回升,中小银行加大助贷合作力度,推动零售业务发展。 “民营银行、互联网银行需要更多线上获客,区域中小银行需要加强线下业务拓展,中小银行个性化的需求为金融科技企业服务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新的要求。”李铁铮告诉证券时报者,围绕助贷,区域中小银行对金融科技服务商的合作需求强烈,存量客户激活、贷款授信精准提供与风险定价、贷后催收管理完善等方面的发展空间很大。 更多业内人士认同,监管新环境下,对平台方也好,对从事互联网业务的银行也好,都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未来金融机构如何跟金融科技公司联合开发出存款汇一体的、带有交叉销售性质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方案,将是一个很大机会,同时也是挑战。”亿联银行副行长杨德明认为,从联合贷转向助贷是必然趋势,金融科技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合作边界重新界定,运营主体一定会回归商业银行。 在他看来,当前监管对出资比例、单一平台集中度的规范,已经直接影响金融科技平台方和机构方在资产业务中的合作细节;而在风控环节的信用评分、贷后管理等多方面,双方的联系也日益紧密。但是,对于规模相对较小、流量聚集少的中小银行,有多少能够做到自主风控,并在信用评分、反欺诈、贷后管理等方面实现“平台归平台,银行归柜台”,还有待厘清。 一季度整体仓位下滑 明星基金经理积极布局低估值板块 今年一季度,股票型和偏股混合型基金仍维持高仓位,更多基金经理依靠调仓换股来应对市场波动。 伴随着公募基金2021年一季报逐渐披露,多位知名基金经理一季度调仓换股情况得以曝光。从数据来看,虽然整体偏股型基金仓位小幅下滑,但股票型和偏股混合型基金仓位仍维持高位,更多基金经理依靠调仓换股来应对市场波动,一季度银行、地产等低估值板块更受青睐。 一季度股基维持高仓位 一季度A股市场在春节前后呈现“冰火两重天”,春节前市场持续上扬,爆款基金层不出穷,春节之后核心资产开始大幅调整,顺周期领域有所表现。在此背景下,基金经理也积极调仓换股应对。 据记者统计,不少主动偏股基金一季度减仓应对市场调整。截至4月21日,已公布2021年一季报的1704只主动偏股基金(含偏债混合、偏股混合、灵活配置型、股票型基金,各类型合并计算)一季度平均仓位达68.5%,而去年底这些基金仓位为70.31%(仅算可比数据),整体下降约1.8个百分点。 不过,目前股票基金和偏股混合基金一季度平均仓位分别达到87.35%、88.93%(仅计算老基金),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在已公布季报的基金中,有547只一季末仓位超过90%,占比达30%左右。其中仓位较高的有金鹰周期优选、永赢乾元三年定开、万家社会责任定开A、嘉实瑞享、华安创业板两年定开、华夏科技龙头两年定开、银华创业板两年定开等多只基金仓位超过90%。也有一批基金仓位不足60%,不过其中更多是偏债混合类基金。 绩优基金加大配置 金融、地产、通讯等板块 一季度不少绩优基金加大地产、银行等板块的配置力度。 从兴证全球基金副总兼研究总监董承非所管的兴全趋势看,紫金矿业(601899)、三安光电(600703)仍为前两大重仓股,且均有加仓,万科A取代三一重工(600031),新进兴全趋势第三大重仓股,相比去年年末,兴全趋势增持1800多万股万科A,增持比例超过38%,从兴全趋势的行业配置上看,房地产板块配置占比高达9.58%,占据相当高的比例。 兴证全球基金另一位明星基金经理则继续增持银行板块,1月末,谢治宇管理的兴全合润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中新进兴业银行,相比1月21日的数据,谢治宇在一季度继续增持银行板块,最新披露的兴全合润一季报显示,谢治宇不仅继续买入兴业银行,平安银行也新进其前十大重仓股。金融板块配置占比从1月末的13.55%提升至一季度末的18.47%。 还有明星基金经理将目光投向港股市场中的通讯板块,睿远旗下两只基金联手在港股市场加仓中国移动,一季度合计加仓近7000万股,加仓金额高达28.06亿元人民币(约合33.51亿元港币),期末合计持有中国移动市值超过35亿元人民币。 从单只基金上看,中国移动新晋睿远成长价值第一大重仓股,去年年末,傅鹏博管理的睿远成长价值持有1249.50万股中国移动,在基金的全部持股名单中,中国移动也仅排在20名开外的位置,到今年一季度,傅鹏博大举加仓中国移动,一个季度内加仓接近4500万股,加仓幅度高达359.26%,中国移动也取代东方雨虹(002271),晋升第一大重仓股。 睿远旗下另一只公募基金――由赵枫管理的睿远均衡价值也在一季度大举建仓中国移动,去年四季度披露的全部持股名单中,睿远均衡价值尚未持有中国移动,到今年一季度末,睿远均衡价值持有近2500万股中国移动,期末持有市值超过10亿元,新进睿远均衡价值第二大重仓股。 知名基金经理 对后市不悲观 对于后市看法,不少基金经理对中期和长期市场反而更加乐观。 刘格菘在广发小盘成长基金一季报中表示,从中期(2-3年)与长期(3-5年)的角度,对市场不仅不悲观,反而更加乐观,新一轮制造业企业的盈利上行周期已清晰可见。建议投资人适当降低今年的收益预期,保持耐心与定力,坚守长期价值投资的理念,通过基金投资,分享企业中长期成长红利。 去年冠军农银汇理研究精选基金经理赵诣展望二季度表示,随着机构重仓的龙头企业持续下跌,风险也得到一定程度释放,叠加中小市值公司的上涨,估值的剪刀差也得到收敛,后续更多是选择性价比匹配的好公司,而不是以是否抱团为参考依据。目前从公布的一季报预告来看,新能源、军工、科技、中游高端制造等领域的部分公司,仍然出现超预期的情况,这也是很长一段时间值得重点关注的方向。 “整体没有特别大的变化,更加关注有‘增量’的方向,一是技术进步带来需求提升的方向,包括新能源和5G应用;另一个是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定调下的国产替代、补短板的方向,尤其是以航空发动机、半导体为主的高端制造业。组合配置上仍然围绕科技+消费的方式,科技股方面,主要以5G产业链、新能源、高端制造为主;在消费股方面,主要以医疗服务、大众消费品为主。”赵诣表示。 而傅鹏博在睿远成长价值中写道,展望二季度,将结合上市公司2020年年报和2021年一季报,动态优化持仓结构,挖掘新的投资标的。同时,基于前期扎实的研究基础,在重点关注公司发生调整时,也会敢于加大配置。 也有不少基金经理表示谨慎。如兴证全球董承非在季报中谈及后市表示,今年一季度A股市场的波动较为剧烈,春节前依然是以去年的核心抱团资产为主线,持续上涨,而春节后开局便一路下跌,去年涨幅较大的板块整体调整也更大一些。展望今年,国内外经济逐步进入复苏阶段,很难判断疫情消退的时间,但可以预见的是,像去年那样以较为充裕的流动性来支持经济的局面在边际上变弱,因此,在基本面及估值判断上需要更加谨慎。 融券余额首破1500亿 券商火速布局抢占市场 融券业务正在快速发展。 时隔六个月,融券规模大增500亿,突破1500亿。4月20日融券余额为1519.87亿元。尽管与万亿融资市场相比,融券规模仍处于失衡状态,但其快速发展反映出A股市场正向成熟市场靠拢。 业内人士表示,推动融券市场发展由多方面因素造成,比如机构投资者对融券需求的增加;上市公司及公募基金参与转融券出借的积极性进一步上升等。 在多家券商年报中也可看出,发展融券业务已经成为重点。券商可以提升对外服务的能力,吸引头部机构投资者建立共赢生态。多家券商表示,去年融券规模实现成倍增长。 突破1500亿大关 数据显示,4月19日融券余额首次突破1500亿。截至4月20日,融券规模1519.87亿元,其中沪市融券规模为918.12亿,深市融券规模为601.75亿。 融券规模在去年以来得以快速发展,7月底登上500亿台阶,3个月后首次突破1000亿,半年后融券规模再增500亿。如今相比2020年年初的144.09亿元已增长955%。 其中,有307只个券在过去一年融券规模增长10倍以上,比如恒瑞医药(600276)、招商银行、美的集团(000333)、中国平安、兴业银行、长江电力(600900)、五粮液(000858)、万科A、国元证券(000728)、宁德时代(300750)、海通证券(600837)、平安银行、海康威视(002415)、国泰君安(601211)、格力电器(000651)、北汽蓝谷(600733)、国信证券(002736)、海大集团(002311)、江西铜业(600362)、京东方A、南京证券(601990)等。 深圳一名券商营业部人士向记者分析,融券规模持续上升主要因为机构投资者对融券的需求在增加,融券业务可以丰富机构投资者的交易策略。比如随着量化对冲基金规模的扩张,中证500ETF融券也比以往更为活跃。有分析师指出,因对冲风险需要,而中小盘股波动更大,中证500指数成为对冲基金的较好选择。 从两融开户数量也可看出机构投资者的需求。根据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3月底,机构投资者信用账户数量达到33773户,相比去年1月的22795户增长48%,而个人投资者两融账户数量同期仅增长11%,可以看到机构投资者参与度非常活跃。 另一方面,近年来两融制度的一系列优化也助推融券规模发展。两融标的股票数量由950只扩大至1600只;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股票自上市首日起即成为两融标的。2019年6月证监会允许四类公募基金参与转融券出借。由于参与转融通出借能获取出借利息,上市公司股东也在积极出借股票。上述种种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券源不足的问题。 有投资者担心,融券规模上升是否意味着会对A股带来压力?对此,东北证券分析师表示,从海外经验来看,卖空活跃与市场下跌没有必然联系,“我国的杠杆交易历史相对较短,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市场。港股中恒生指数成分股的卖空额占成交额比例在过去25年中是不断增加的,其卖空交易愈发活跃,但同期恒生指数却也上涨,这证明卖空与市场下跌没有必然联系。” 券商业绩新增长点 随着政策松绑,融券业务逐渐得到改善,该业务成为券商新蓝海。东兴证券(601198)分析师在去年曾经作出预测,假设未来市场化定价带来的竞争使得利差下降至5%,行业融券业务净收入亦有54.02亿元的增长空间。 华泰证券(601688)首席财富官黄华表示,融券业务逻辑和融资业务有着本质区别,在一个不鼓励做空的市场,融券业务必须和其他业务场景结合起来才有需求场景,诸如定增、大宗、可转债发行等,所以融券余额创新高的背后也是投行ECM、场外业务、跨境业务等需求不断旺盛的结果,映衬资本市场逐步走向成熟,极大丰富了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产品服务体系。 据了解,华泰证券去年发布全市场首个开放式的线上证券借贷交易平台“融券通”,打造线上融券平台,联通券源供给方和需求方。公司2020年融券业务快速发展,融券余额为254.10亿元,同比增长高达984.97%,市场份额达18.55%。 华西证券(002926)计划大力发展融资融券业务,摆脱经纪业务对传统通道型业务的依赖。华西证券提到,2020年融券业务出现井喷式发展,市场上出现新的融券业务模式,公司及时研究、迅速行动、打通痛点,推动转融通业务快速发展。2020年华西证券新增两融客户数创历史最高值,融资融券日均余额较2019年增长近35%,其中融券业务迅速启动、从无到有,通过与头部公募基金深入合作,同时引进头部量化机构客户,融券规模成倍提升。 兴业证券(601377)在年报中称,去年已构建多层次券源体系,多渠道扩充融券券源,两融业务市场份额持续提升。2020年公司融资融券业务期末余额307.5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4%,市场份额1.90%,创历史新高;实现融资融券利息收入15.41亿元,同比增长45%,市场份额1.74%,较上年末增长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