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股网-股民首选股票评论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2021年4月28日周三人民日报及四大证券报头版内容精华摘要

2021-4-28 09:26| 发布者: adminpxl| 查看: 4039| 评论: 0

摘要:    【人民日报】  3月份 债券市场发债6.2万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3月份,我国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6.2万亿元。其中,国债发行464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4771.5亿元,金融债券发行973 ...


钢价高企观望情绪浓厚 钢材出货量下降明显

    日前,普氏铁矿石价格指数时隔十多年再次突破180美元/吨。铁矿石价格持续走高,助推钢材价格上涨。在钢价高企的背景下,下游对钢材的需求开始出现下滑。据机构统计,4月20日,北京建材市场10家大户日出货量合计8000吨,较4月1日的17400吨下降了9400吨,降幅超过54.02%。

    矿石贸易商惜售

    针对铁矿石价格快速上涨的原因,百川盈孚钢铁行业分析师王娜指出,目前市场需求回暖,流通贸易资源偏紧,涉矿厂商捂货待涨;唐山地区钢厂对球团矿、精粉矿的采购价不断上涨。进口矿市场偏强运行,期货和现货市场共振上行。

    “从供应角度看,国外高炉复产,使得铁矿石进入中国比例减少,给市场带来供应担忧偏紧的预期。同时,铁矿石贸易商惜售心态较浓。从需求角度看,国际经济复苏,需求恢复;国内钢厂在丰厚利润下追产动力强劲。因此,短期内预计铁矿石现货价格仍将维持高位运行。”王娜进一步指出。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需求方带动效应明显。世界钢铁协会最新预测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钢铁需求量将达到18.74亿吨,同比增长5.8%;2022年全球钢铁需求将继续增长2.7%,达到19.25亿吨。钢铁需求的明显增长也带动了铁矿石需求的增长。一季度,中国合计生产粗钢2.71亿吨,同比增长15.6%;进口铁矿石28343.5万吨,同比增长8.0%。

    出货不及预期

    兰格钢铁网数据显示,近期钢材需求跟进乏力,出现小幅松动迹象。终端基本按需采购,并未出现节前集中备货现象,市场出货不及预期。北京建材市场10家大户日出货量合计8000吨,较4月1日的17400吨,下降了9400吨,降幅超过54.02%。

    不少钢贸商指出,近期钢材出货量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前期钢价拉涨过快,上一波采购高峰刚过导致。目前市场观望情绪浓厚,但“五一”假期过后,预计下游会迎来积极备货潮。

    除了下游采购意愿降低外,刻意减产也是一大因素。开源证券研报显示,虽然邯郸限产对全行业供给实质影响较为有限,但由于2021年前四个月供给增幅较大,全行业若要完成全年产量下降的目标,未来供给将持续收缩。

    兰格钢铁首席分析师马力表示,今年钢材库存总体处于近5年较高水平。目前,钢材库存结构已发生变化,春节之前,在钢价高企的背景下,资源主要掌握在钢厂和钢厂协议户手中。目前,部分散户已经建立库存,库存逐渐分散不利于钢价持续走高。

    有贸易商分析指出,近期钢铁表观消费量略有回落,并且相关部门一再强调大宗商品不具备长期上涨的基础,后期不排除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因此,短期内尽量不要追高。

    钢材利润中枢将提升

    太平洋证券指出,当前钢市供需良好,市场对未来供给收缩的预期较强,钢价或仍有冲高可能。长期来看,在“碳中和”和全球经济复苏的背景下,降铁水产量、扩利润结构较为确定。“碳中和”也是黑色产业链利润重塑的过程,钢价或有波动,但钢材利润中枢中长期将会得到提升,行业持续向好的格局不变。多地出现控产量现象,有利于行业优质龙头企业。钢材总供给减少,有助于钢价维持较好的水平。

    机构普遍认为,钢铁行业供给回落大方向不变,需关注后期限产趋严政策以及需求旺季错峰的可能性。龙头企业凭借自身出色的环保治理能力、先进生产工艺和较高的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提升盈利能力,实现量价双增。未来龙头企业、控碳优异企业的“马太效应”将逐步显现。

    申港证券研报显示,现货与期货吨钢利润仍维持高位,长期来看企业盈利回升确定性强,并有望在中报持续兑现。

百亿级私募今年以来业绩大幅分化

    来自多家第三方机构的最新业绩监测数据显示,受今年以来A股市场波动影响,内地百亿级私募机构2021年以来的投资业绩急剧分化(按照最新一期净值披露数据,根据相关机构在不同平台发布的旗下所有私募产品业绩加权平均计算,下同)。截至4月27日,业绩最佳与业绩最差的百亿级私募,今年以来收益率分别为22.35%和-17.92%。其中,多家头部明星机构普遍遭遇较大幅度回撤。

    业绩分化明显

    来自朝阳永续的最新监测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27日,按照最新一期净值披露数据及相关私募旗下所有业绩公开产品的平均收益率计算,监测到的63家百亿级私募机构中,共计有38家机构年内实现正收益,25家机构年内收益率为负。其中,业绩排名前三的百亿级私募,今年以来收益率分别为22.35%、11.38%和7.76%;业绩最差的三家,收益率则分别达-17.92%、-9.94%和-7.76%。截至目前,今年以来业绩排名第一的百亿级私募,为近两年规模增长较快的广东某私募机构;业绩最差的百亿级私募,则为一家总部位于西南地区的某证券投资私募。以头名与倒数第一名对比来看,首尾之间的收益率差距巨大。此外,朝阳永续监测到百亿级私募业绩排名靠后的机构,包括多家私募行业知名机构。

    私募排排网对内地66家百亿级私募的业绩监测显示,截至4月27日,按照最新一期净值披露数据及相关私募旗下所有业绩公开产品的平均收益率计算(因获取的各家机构产品数量不同,各第三方平台的收益率监测数据不尽相同),2021年以来内地百亿级私募收益率排名的倒数第一和第一名,收益率分别为-12.10%和13.23%。

    值得注意的是,对比第三方机构发布的2021年以来不同规模股票策略私募机构的业绩来看,今年以来百亿级私募的平均投资成绩,尚未表现出较明显优势。来自格上研究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百亿级私募平均收益率为-0.59%,在五档规模(10亿元以下、10亿至20亿元、20亿至50亿元、50亿至100亿元、100亿元以上)的业绩排名中,位列第四。

    选股准确度和策略应对效率欠佳

    由于今年春节之后A股市场遭遇一轮急速回调,且大市值白马股普跌,多家百亿级私募的投资收益均在此期间遭遇较大回撤。回撤幅度排名居前的私募,大多为知名度较高的明星私募。

    某第三方机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最新一期净值日(多数机构最新净值日均为4月初),内地共计有9家百亿级私募在此前一个月内的净值回撤幅度超5%,其中净值阶段性回撤幅度最大的机构,回撤幅度高达10.48%。同时,近几年规模快速扩张的两家千亿级头部私募,旗下也有少部分产品今年以来的浮亏达到10%左右(截至最新一期净值日),相关产品2月以来的最大回撤则达到15%左右。

    上海某成立较早的一家大型私募机构负责人表示,对比2019年和2020年,今年以来百亿级私募机构为产品客户带来的投资体验相对欠佳。一方面,作为“选股手艺人”,今年以来百亿级私募的“选股准确度”和策略应对效率,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交易及个股偏好过于拥挤”的不利影响,具体体现在春节后的大市值白马股集体回撤;另一方面,在A股市场机构化趋势日趋深化的背景下,头部机构在规模快速扩张之后,也需要对如何持续获取阿尔法收益有新的思考。对比优秀公募基金产品而言,百亿级私募同样需要直面如何持续获得长期超额收益的课题。

新基金发行悄然升温 “长跑型”产品受追捧

进入四月下旬,伴随市场回暖,基金发行悄然升温。近日,出现单只权益基金大卖67亿元的情况,还有单只基金4天卖了46亿元。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7日,4月份开始认购的20只基金中,首募规模超20亿元的产品达到5只,其中有3只首募规模超30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经过大幅调整后,A股市场部分优质标的估值相对合理,此时是新发基金建仓的较好时间窗口,不少投资者也选择在此时借道新基金进行布局。在震荡市中,长期业绩优秀的基金经理,尤其受到市场和渠道认可。

基金发行“冷暖不均”

4月27日工银瑞信发布公告,该公司基金经理杜洋领衔管理的工银瑞信战略远见混合基金,获得各大渠道踊跃认购,首发募集规模逾67亿元,有效认购总户数超过10万户,一举成为3月以来进入认购期的首发规模最大的新发权益基金。

此外,泓德睿源三年持有期混合在短短四天内完成募集,首募规模超46亿元,有效认购总户数超4万户,基金从业人员认购88万元。

不过,有基金公司市场人士表示,近日的市场反响距离预期还有差距。他所在公司渠道能力向来比较强,机构客户较多,并且新发产品的基金经理风格十分稳健,原本预料产品会受到市场欢迎。然而,最终结果与预想中的“爆款”还差了些火候:“我们做好了战略配售的准备,原本以为一两天就能募集完,结果还是等了好几天。”

部分产品火爆的背后,仍是基金发行市场“冷暖不均”。整体而言,新基金成立数量大幅减少,部分新基金募集期延长,总发行份额不及以往。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6日,4月份新成立基金共94只(A\C份额合并统计),发行总份额1010.69亿份。3月新成立基金数量203只,发行总份额为2991.50亿份。

优秀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大卖

记者了解到,近期大卖的基金主要是优秀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在今年市场震荡加剧、风格切换频繁的背景下,长期业绩优秀、风格均衡灵活、回撤控制能力强的基金经理,尤其受到市场及渠道认可。例如,管理工银战略远见的杜洋就属于长跑型绩优基金经理。

业内人士认为,4月权益新基金发行悄然回暖,一方面是因为近期市场调整为新基金的建仓布局提供了有利时间窗口,可以从容选择估值回归到合理水平甚至低估的优质标的,也成为长期、理性投资者布局优质基金的良好时机。

另一方面,银行、券商、第三方等渠道积极拥抱优质公募,基金经理投资能力强、基金公司总体实力领先的新基金受到渠道认可,明星基金经理及头部基金公司马太效应增强。

业内人士指出,扎实做好投研体系进化,不断进阶适应市场并取得超额收益,是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获得市场认可的不二法门。

12345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