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股网-股民首选股票评论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2021年5月10日周一人民日报及四大证券报头版内容精华摘要

2021-5-10 08:39| 发布者: adminpxl| 查看: 2861| 评论: 0

摘要:     【人民日报】  农业农村部将联合金融机构 开展金融服务“三农”模式试点  日前,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金融机构共同召开全国金融服务“三农”工作视频会议。会上发布了《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 ...


中国中化揭牌 央企专业化整合思路愈发清晰

    5月8日,由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两化”)实施联合重组而新设立的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化”),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中国中化的成立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扎实做好重组整合、深化改革等工作,不断提升经营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两化”重组酝酿数年之久,谈及为何要成立新公司,中国中化董事长、党组书记宁高宁给出了他的答案——目前,中国的化工品市场基本占全球近一半,增长性也遥遥领先,是全球平均值的几倍,但中国却没有真正的综合性的、规模比较大的全球性化工企业,尽管有一些相对较大的石化企业,但也是上游产品居多,下游产品相对比较少。除了中化集团、中国化工两个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外,市场的、国际化的和行业的要求,自然使得两家公司连到一起,新公司应运而生。

    对于此次“两化”重组,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既关乎中央企业个体竞争力的提升,也关乎中国化工产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既对中央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有积极意义,也对加快中国化工产业发展有着重要贡献。通过强强合并,可以将“两化”业务、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在新公司内部形成相对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新公司的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创新能力,进而提升新公司的竞争力与盈利能力。

    宁高宁也表示,在下一阶段的新公司融合上,尤其是产业链融合方面,要形成多条能自主可控主要环节的产业链,扩大产业链范围,提高产业链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

    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许保利表示,无论央企怎样合并重组,最后还是要落到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这个根本点上来。特别是在当前的新发展格局中,国有企业更应聚焦主责主业,坚定不移地发展实体经济,在关键领域夯实中国经济产业基础,持续调整优化国有资本的产业布局。作为我国化工行业的领军企业,新成立的中国中化在新材料、生命健康、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着较好的产业基础、研发实力和应用场景。经过此次重组,可以在创新引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事实上,无论是此前的“南北车”“南北船”,还是国电集团与神华集团的重组,以及此次“两化”重组,央企专业化整合的思路愈发清晰。

    刘兴国对记者表示,总体上看,“两化”重组属于减量重组的范畴,和“南北船”“南北车”的强强联合有共同之处;但在具体业务板块上,“两化”重组又与国电和神华的并购重组有相同之处,即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表现出沿产业链进行整合的特征。整体上看,推进央企重组整合工作,既是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必要举措,也是有效提升中央企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选择,改善中央企业的效率、效益,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宁高宁表示,面向未来,中国中化将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契机,进一步系统性地深化改革,在公司治理完善、组织机构设置、决策系统优化、评价和激励机制科学有效等方面,通过改革构建符合新公司特点的体制机制,解决整合过程和未来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实现战略、技术与产业升级,真正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成为科技创新驱动的世界一流企业。

券商“互投”有进有退 8家券商斥资28.64亿元认购“同行”定增

    今年以来,已有多家券商抛出大额融资方案,拟募资总额近千亿元。

    与此同时,上市券商对同行定增的参与热情也引发了市场高度关注。记者调查后发现,一方面,去年以来多家券商通过参与定增“买入”其他券商的股票,顺利进入这些券商的前十大股东行列,引发了并购的猜想;另一方面,今年多家券商在定增股限售期过后陆续“卖出”所持定增股,退出了“同行”的前十大股东行列。

    对此,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券商参与‘同行’的定增,主要是为了获得投资回报。如果大比例参与定增,或许是有并购的想法。券商参与‘同行’的定增,也表明其看好券商股后市的表现。券商股的走势与行情有很大关系,当前大盘走势低迷,券商股的走势也一般;如果下半年行情有所启动,券商股应该会有一波较好表现。”

    2家券商年内已实施定增

    8家券商参与认购

    据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已有8家券商抛出再融资方案,拟募资额合计不超过983亿元。其中,国海证券、东兴证券、国联证券等3家上市券商发布定增方案,拟募资合计不超过220亿元。其中,截至目前,国海证券的定增方案已获广西国资委批复,国联证券的定增方案已获其控股股东无锡市国联发展(集团)批准以及广西国资委批复。

    今年以来,已有2家券商实施了定增方案,共有8家券商斥资28.64亿元参与认购。天风证券的定增近日实施完毕,募资额为81.79亿元,共有15家机构参与。其中,中国银河、申万宏源、开源证券、联储证券、东海证券等5家券商参与此次定增,分别获配4.98亿元、3.74亿元、2.5亿元、2.5亿元、2.5亿元的股票,锁定期均为6个月。

    天风证券本次定增发行价为4.09元/股,上述5家券商合计使用16.22亿元资金获配天风证券股票3.97亿股。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天风证券的股权结构相对分散,本次定增发行前后,天风证券均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西部证券的定增也在今年上半年实施完毕,共有16家机构入选。其中,第一创业、中信证券、中国银河、中信建投等4家券商通过此次参与定增,分别获配西部证券2.39亿元、4.43亿元、1.4亿元、4.2亿元价值的股份,锁定期均为6个月。按照7.75元/股的定增价计算,这4家券商合计使用12.42亿元资金获配西部证券股票1.6亿股。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进入西部证券前十大股东名单,分列第八、第九大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1.35%、1.27%。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员赵亚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券商服务同质化严重,做大规模已成为在竞争中取胜的最重要途径。参与定增目前已成为入股券商的一条捷径,未来大型券商很可能会通过定增等途径来收购其他券商。”

    不过,一家上市头部券商的非银金融分析师却对此有不同见解,他对记者表示:“券商通过定增入股同行,不一定就是为了合并,也可能就是正常的投资。企业通过定增募资,主要是因为缺钱。2020年以来,券商各项业务发展很快,尤其是两融业务、衍生品交易业务发展迅速,为此券商需要大力补充资本。”

    券商“补血”

    大手笔投向信用业务

    从券商年内定增募资用途来看,“补血”信用交易业务、扩大融资融券业务规模已成为当下各家券商争相发力的重点。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融资融券、股票质押等资本中介业务是证券公司发挥金融机构中介角色的主要体现,不少券商已根据整体发展规划并结合实际情况,对信用业务发展方向与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在保证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稳步扩张业务规模。

    记者对相关预案数据不完全统计后发现,天风证券拟运用不超过49亿元扩大信用业务规模,占拟募资总额的38%;东兴证券拟运用不超过30亿元用于扩大融资融券业务规模,占拟募资总额的43%;国海证券拟运用不超过25亿元用于资本中介业务,占拟募资总额的29%;国联证券拟运用不超过25亿元用于进一步扩大包括融资融券在内的信用交易业务规模,占拟募资总额的38%;西部证券拟运用不超过24亿元用于发展资本中介业务,占拟募资总额的32%。

    对此,杨德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融资融券业务已成为券商的一大重要收入与利润来源。与经纪业务相比,融资融券业务的利润更为丰厚。同时,随着市场好转和赚钱效应的提升,信用交易业务量也将大幅增加,牛市会有更大的资金需求量。所以,券商目前通过多种方式募集资金,做好资金上的准备,将来有利于提升券商利润和业务收入。”

    多家上市券商

    退出同行前十大股东

    上市券商对同行定增的参与热情,也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自去年以来,已有15家券商斥资71.62亿元参与了同行的定增。其中,中信建投通过参与同行定增的家数最多,累计斥资11.2亿元,分别参与第一创业、中原证券、国信证券、南京证券、西部证券等5家券商的定增。中金公司累计斥资12.03亿元,分别参与第一创业、中原证券、国信证券、中信建投等4家券商的定增;中信证券累计斥资14.3亿元,参与了第一创业、中原证券、南京证券、西部证券的定增。另外,中信证券、国泰君安、中信建投、中金公司等4家券商均参与了第一创业及中原证券的定增。

    有4家券商通过参与定增的方式,成为其他券商的前十大股东。其中,中信证券通过参与定增,分别成为西部证券(第八大股东)、南京证券(第九大股东),第一创业(第九大股东)的前十大股东;中信建投则成为西部证券(第九大股东)、第一创业(第十大股东)的前十大股东;中金公司成为中原证券第七大股东;国泰君安成为中原证券第八大股东。

    不过,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均已退出第一创业的前十大股东。以中信证券为例,去年7月份,中信证券通过定增获配第一创业4500万股,锁定期6个月,至此中信证券累计持有第一创业4963.4万股,持股比例为1.18%,为第一创业第九大股东。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中信证券所持第一创业的股份减少至4559.25万股,持股比例变为1.08%;截至2020年年末,中信证券持有第一创业的股份进一步减少至4540.26万股。

    同是去年7月份,中金公司、国泰君安通过定增进入中原证券前十大股东名单。其中,中金公司持有中原证券9136.86万股,持股比例为1.97%;国泰君安持有中原证券8293.6万股,持股比例为1.79%。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国泰君安已退出中原证券前十大股东名单;中金公司则减持中原证券股份4507.94万股,持股比例降至1%。

信托业进入转型阵痛期 家族信托异军突起

    2020年62家信托公司净利总额491亿元,前十大头部公司占比超过50%

    去年,监管机构调控措施频出,强力引导信托业转型。2020年,信托资产总规模降至20.49万亿元,相较于2017年的历史峰值减少5.76万亿元,进一步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而从今年的情况来看,信托资产规模已回落至20万亿元以下,规模的持续缩水映射出行业转型的压力。

    2020年,信托业进入转型阵痛期,整体利润有所下滑。从已披露业绩的62家信托公司来看,净利润总额为491亿元,同比减少9.24%。同时,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凸显,2020年行业前10名的信托公司净利润合计251亿元,占据行业净利润总额的半壁江山。

    在传统展业受限的形势下,主动管理能力成为信托业务的关键。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信登”)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末,主动管理类信托规模超10万亿元,占比近52%,同比增速达23%。民生信托、东莞信托、百瑞信托等8家公司的主动管理类信托规模占比超过80%。

    同时,家族信托等服务信托异军突起,给布局早、投入大的先行公司带来了新的业绩增长点。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末行业家族信托规模较年初增长80%。建信信托家族信托实收资产规模突破650亿元,中信信托的家族信托和保险金信托累计受托资产规模近500亿元。

    三分之二信托公司规模缩水

    5家各降超千亿元

    全行业信托资产总规模已连续三年下降,从2017年的历史峰值26.25万亿元,回落至2020年的20.49万亿元。

    中国信托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四季度末,信托资产规模为20.49万亿元,同比下降5.17%,比2019年四季度末减少1.12万亿元,比2017年四季度末历史峰值减少5.76万亿元。

    “信托资产规模下降的背后,与行业持续压降融资类和通道类业务有关。”复旦大学信托研究中心主任殷醒民表示,在2020年严监管环境下,通道类业务规模持续回落,融资类信托压缩接近1万亿元。

    2018年至2020年是事务管理类信托连续压降的三年:2018年压降2.4万亿元,2019年压降2.6万亿元,2020年压降1.46万亿元。同时,截至2020年末,融资类信托余额为4.86万亿元,全年共压降近1万亿元。

    殷醒民分析称,压降的事务管理类信托中,绝大多数是以监管套利、隐匿风险为特征的金融同业通道业务。按照监管部门要求,事务管理类信托的业务量与占比不断下降,金融机构之间多层嵌套、资金空转现象明显减少。长期来看,逐步压降融资类信托是信托公司回归本源的转型目标。

    “两压一降”成为信托公司顺应监管的根本指标。用益信托统计的年报数据显示,截至5月7日,68家信托公司中已有62家披露2020年业绩,其中42家信托资产规模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占比67.74%。同比下降最大的5家分别为中信信托、兴业信托、五矿信托、渤海信托、交银信托,全年均降超千亿元。

    具体来看,截至2020年末,中信信托的信托资产规模为1.22万亿元,相较于2019年的1.57万亿元减少约3500亿元。从更长周期来看,相较于2017年1.98万亿元的历史峰值,中信信托的资产规模累计下降超7000亿元;兴业信托、五矿信托的信托资产规模均同比下降超1800亿元;渤海信托、交银信托的这一数据则分别为1588亿元和1312亿元。

    从今年的情况来看,信托资产规模继续下行或已成事实。中信登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月末,全行业信托产品存量规模已降至19.99万亿元,这是自2016年信托资产规模突破20万亿元之后,首次重回20万亿元之下。

    中信登表示,这意味着,监管部门要求2021年继续开展压降信托存续通道类业务规模、逐步压降“影子银行”风险突出的融资类信托业务、持续清理信托非标资金池业务的“两压一降”工作取得新的实质性成效。

    62家公司净利总额491.09亿元

    同比下降9.24%

    信托资产规模的持续压降,已经给信托公司的业绩带来压力。记者据用益信托相关数据统计,2020年,以母公司口径统计,62家信托公司的净利润总额为491.09亿元,相较于2019年的541.07亿元下降9.24%。

    引人注意的是,去年信托行业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凸显,前10家公司的净利润总额占据行业一半以上。数据显示,华能信托、平安信托、五矿信托位于行业净利润前三位,前两者的净利润均超30亿元。2020年净利润排名前十的信托公司合计净利润为250.81亿元,占行业62家信托公司净利润总额的51.07%。对比而言,2019年前10家公司的净利润为252.73亿元,占比46.71%。可以看出,2020年信托行业净利润越来越向头部公司集中。

    “每家信托公司的资源禀赋不同,一些综合实力雄厚且经营稳健的公司逐步脱颖而出。头部企业依靠先发优势,率先突围,从而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用益信托研究员帅国让对记者如是说。

    与此同时,行业内业绩分化明显,中小信托公司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吉林信托、华宸信托、山西信托、渤海信托等尾部公司的2020年净利润仅在1000万元至4000万元之间,长城信托、民生信托、安信信托更是处于亏损状态。

    “分化趋势是近年来信托公司的主要发展特点,这种特点在其他资管机构领域或者金融行业领域都很普遍。”资管行业研究员袁吉伟对记者分析说,一方面,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尤其是风险因素,对于信托公司经营考验较大,部分中小信托公司风险抵御能力不强。另一方面,信托业处于转型关键时期,大型信托公司转型思路更清晰、资源投入更大,成效显现,而中小信托公司在此方面相对滞后,传统业务增长受限,发展动力不足。

    袁吉伟进一步表示,“中小信托公司仍有办法缩小与头部信托公司的差距,这就需要精选业务赛道,实现专业发展,同时也需要借助金融科技等创新工具,实现特色发展和模式突破。”

    另外,加大信托赔偿准备计提力度成为信托公司应对转型压力的普遍选择。信托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四季度末,信托赔偿准备金为321.54亿元,相比2019年四季度末的291.24亿元增长10.40%,环比三季度末的296.23亿元增长8.54%。

    行业主动管理规模占比近52%

    8家比重高于80%

    随着行业转型进一步推进,发力主动管理类业务成为抢占转型优势的核心武器。

    “一般来说,主动管理类信托的报酬率高于被动管理类信托。信托公司大力发展主动管理类信托,对提高自身收入、利润及管理能力有着积极意义。”百瑞信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员魏文臻杰对记者说。

    据中信登信托受益权信息定期报送数据,2020年末信托业主动管理类产品规模超10万亿元,同比增长23%。从季度变化看,四个季度环比增速分别为5.21%、5.67%、8.58%、1.86%,占比从一季度末的44.12%上升至四季度末的51.61%;非主动管理规模较年初下降18.83%,占比已不足五成。

    中信登认为,这表明在资管新规统一资管产品监管标准、推进净值化管理,加速“非标转标”的大背景下,信托行业在顺应监管导向、提升专业管理能力、主动谋求本源业务转型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

    魏文臻杰认为,信托公司主动管理业务主要可分为地产类、政信类、消费金融类及证券投资类等。以证券投资类业务为例,信托公司应向券商、公募基金等机构学习投研体系的建设经验,着力于提高投研能力,探索开展主动管理型业务,开发有竞争性的差异化产品。

    “在融资类压降、金融同业即将清零的背景下,信托公司需要加强主动管理业务,增厚发展基础,提高盈利能力。”袁吉伟表示,信托公司需要完善投研体系,强化主动管理能力,提升专业水平,准确把握市场、产业发展态势,有效捕捉业务机会。

    近年来,头部信托公司的主动管理转型已初见成效。中信信托年报显示,其主动管理型资产规模占比已从2017年的24%升至2020年的54%。

    从2020年年报来看,民生信托、东莞信托、百瑞信托、安信信托、中融信托、杭工商信托、五矿信托、中航信托等8家公司的主动管理类信托规模占比高于80%,远超行业整体水平。不过,也要看到,62家信托公司中,仍有多达30家公司的主动管理类信托规模占比低于行业整体水平(51.61%)。

    袁吉伟强调,“不能只通过主动管理业务规模占比来判断信托公司主动管理能力的强弱,还需要真正接受周期波动的检验。过去个别信托公司主动管理业务占比很高,但没有经受住周期检验,反而造成了较大的风险敞口。因此,信托公司需要下真功夫在专业能力、专业水平、风险管控、项目管理等业务能力建设上,塑造市场核心竞争力,为投资者创造最大价值。”

    服务信托成转型方向

    家族信托全年增幅超80%

    2020年,家族信托、资产证券化等服务信托表现亮眼,成为信托转型重要探索方向。

    中信登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家族信托规模较年初增长80.29%,连续四个季度上升,环比增幅分别为11.2%、8.34%、35.94%和10.09%。而建信信托、山东信托、中融信托、中信信托的家族信托业务规模排名居前,四者规模占比合计超60%。

    相关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末,建信信托家族信托实收资产规模突破650亿元;中信信托的家族信托和保险金信托客户超过3000名,累计受托资产规模近500亿元,同比增长44%;山东信托管理的家族信托已签订合同金额突破人民币149.5亿元,其中实际交付的信托资产规模为人民币145.25亿元,同比增长43.81%。

    另据上述数据,2020年末资产证券化产品规模约2.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7.37%,其中第四季度单季环比增幅最大,为27.29%。目前已有44家信托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其中排名前三的信托机构(建信信托、华能信托、华润信托)资产证券化业务规模占比合计超50%,头部效应较为明显。

    建信信托在年报中表示,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累计发行规模突破万亿元,2020年发行规模、累计发行规模、存量规模等三项指标均以明显优势蝉联市场第一。

    帅国让表示,“资产证券化业务是信托公司业务转型的重要方向。在‘两压一降’的监管指引下,持续推进信托公司净值化转型,关注标准化资产投资已成为行业共识。”

    中诚信托战略研究部认为,业务联动价值日益凸显,信托公司应进一步深挖资产证券化业务发行、承销、投资等环节的联动价值,打通资产证券化业务链条中的资管环节和投行环节。从实际运作来看,投资环节的开展极大地助力了承销规模的增长,承销环节的加入则有效提升了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整体业绩贡献。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