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国务院重要会议连续点题 大宗商品价格还涨得动吗? “飚高”的大宗商品价格涨速,正在遭遇政策面高频的“安全驾驶”提示。 5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要跟踪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市场变化,做好市场调节,应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及其连带影响。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配合,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事实上,这并不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在年内第一次被国务院重要会议聚焦。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南京主持召开部分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视频座谈会,会议指出,“当前国际环境依然复杂,带来多方面影响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快”;4月8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的第五十次会议强调,“要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特别是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4月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参会专家和企业家认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带来企业成本上升压力很大,李克强总理指出,“加强原材料等市场调节,缓解企业成本压力”。 笔者认为,从3月25日至5月12日的33个工作日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事宜4次被国务院重要会议提及,且发改委、工信部、央行等部门分别就此表态,可见,政策面已经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及其连带影响形成合围应对之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于国内资产价格的传导有望得到遏制。 首先,结合目前全球经济复苏态势来看,大宗商品在需求侧存在明确的边际限制,价格长期、快速上涨的支撑力不足。 虽然美国等部分主要经济体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方案,但客观来看,全球经济的复苏进程并未显著快于预期,主要依靠流动性宽松带动的通胀,难以长期支撑所谓的大宗商品“超级周期”。 其次,从重要会议的高频部署,以及有关部门的协同表态来看,中国经济应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的政策空间充足、产业发展韧性较强。 去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我国宏观政策始终坚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以我为主”,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因此,目前我国有充足的政策空间来应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带来的输入性通胀风险。同时,我国市场规模较大,制造业门类齐全,产业链、供应链自我调整的适应性强,科技创新正在推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这些因素都有利于中国经济更好应对和消化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 第三,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能够更为有效地应对输入性通胀的影响。 数据显示,2020年6月1日至今年5月13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升值逾10%、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累计升值超过5%。汇率弹性加大带来的人民币“购买力”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弱国际大宗商品涨价导致的进口成本上升。 第四,期货市场的高质量发展以及金融工具的进一步丰富,有助于企业更好进行风险管理。 5月8日,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指出,期货行业要牢牢把握新发展机遇,加大国际化进程,提高我国在大宗商品市场的全球定价影响力。监管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推动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要积极拓展期货品种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鼓励期货经营机构壮大资本实力,不断摸索好的业务模式,为实体企业提供大宗商品现货供应、风险管理等综合性服务,提升跨境服务能力和对全球资源的掌控能力。方星海强调,期货行业要加强对大宗商品价格的深入研究,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功能。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国际大宗商品涨价带来的输入性通胀风险确实是可控的。此外,二级市场的表现,或许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资金对于未来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看法——昨日,A股市场黑色金属板块跌幅居首,有色金属、油气管网等板块也跌幅居前。 车险保费下滑趋势难改 财险业在“囧途” 财险公司这两年有点“囧”。去年,财险公司承保利润为-108.44亿元,今年一季度,虽然该项数据转正,但在财险公司的前四大险种中,保费增长最快的健康险仍处于承保亏损状态;增速位居第二的责任险承保利润也大幅下降,在盈亏平衡边缘;而目前的承保盈利“担当”——车险的承保亏损预期则越来越强烈。 令人欣慰的是,财险行业的信保业务风险逐渐出清,一季度保证保险实现承保利润13.65亿元,但信用保险仍有9.3亿元的承保亏损。 健康险增速第一 承保利润为负 根据银保监会统计数据,今年一季度,财险公司共取得健康险保费682亿元,同比增长31.6%,在财险公司主要险种中增速第一,但其承保利润为-7.59亿元,拖累整体承保利润。 根据记者从相关渠道获得的行业数据来看,一季度,财险公司保费增速较快的险种中,除了健康险,还有责任险和农业保险。数据显示,财险公司第三大险种责任险一季度取得保费收入313.07亿元,同比增长29.88%,承保利润约为0.68亿元,同比大幅下降79.14%;第四大险种农业保险的承保利润为-5.09亿元。 对于财险公司非车险业务的发展现状,某头部券商分析师对记者分析说,近年来,财险公司一直致力于调整业务结构,改变车险“一险独大”的局面,健康险、信用保证保险、责任险以及农业保险是多数财险公司业务转型的主要抓手。而对于财险公司来说,健康险属于短期人身险业务,其在客户资源、经营经验、数据等方面都不占优势,同时随着百万医疗险的走红,财险和寿险公司纷纷涉足该领域,市场竞争激烈。 但他同时指出,从财险公司走过弯路的信保业务来看,险企也会根据经营情况调整相关险种的经营策略。 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对记者表示,此前信保业务大幅亏损主要是因为险企承保时没有穿透底层、对周期因素过于乐观。随着之前采用“过宽”条件承保的责任逐渐出清,保证险经营企稳向好。反观车险,尽管目前其仍是财险公司承保利润的主力,但这一趋势却难以延续。 一季度,财险公司承保利润情况较好的险种是企财险,承保利润同比增加12.33%。同时,保证保险实现了承保利润大逆转,且盈利额仅次于车险,不过其保费增速仍在下降,同比降幅为31.07%。 车险承保利润 同比下降72.31% 从一季度看,车险的承保利润尽管同比大幅下降72.31%,但其仍然是财险公司的“承保利润担当”。一季度,财险公司共实现承保利润34.59亿元,其中,车险承保利润为26.3亿元,在总承保利润中的占比为76%。 不过,对于车险业务的未来,业界却普遍认为并不乐观。国泰君安分析师刘欣琦在研报中指出,车险综改对保险公司综合成本率的完全反映将从车险综改实施完整年度后,即2021年9月份开始。一家财险公司车险部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今年大家看到的直接压力是财险公司车险保费下滑,一季度降幅约为6.24%,预计二季度、三季度还会继续下探。此后,车险业务将面临更大的承保亏损压力,因为目前的很多赔付案还是车险综合改革之前的保单,其对赔付率还有一定稀释作用。可以预见,从损益角度看,车险综改落地满周年后的影响将更大,赔付率将进一步攀升。 银保监会财产险部主任李有祥近期在银保监会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车险综合改革半年来,综合赔付率由改革前的57%,升至今年3月末的71%,大幅上升14个百分点。 华泰保险集团战略与创新发展部总经理栾成校及其团队在近期的署名文章中提到,纵观国际经验,各国在车险市场化改革后,都出现了保费下降导致赔付率上升的情况,行业费用空间被压缩,回归理性水平。行业综合成本率在调整过程中承压,这些都是短期阵痛。车险综改半年来,行业车险综合赔付率持续攀升,部分中小保险公司的赔付率甚至超过100%,行业车险经营短期亏损或已成定局。 文章同时指出,长期来看,承保亏损不可持续,大量不具备经营能力的公司将被市场淘汰,随着市场的调整,行业的保费增长和综合成本率都将回归到一个合理的水平。 在该署名文章中,栾成校等还指出,当前改革仍处于初级阶段,未来需要监管持续保驾护航。例如,在车险改革过程中,行业减员增效,部分效率低、无核心竞争力的主体退出市场等都是未来趋势,行业监管需要为市场洗牌、主体退出、公司整合、数据支撑等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车险综改对中小财险公司的挑战更大,但目前并没有公司轻言放弃,都在谋求定价能力、服务水平的提升。在车险综改的倒逼之下,谁能成功应对,谁会无奈告别,尚需要时间给出答案。 生猪销售均价再创年内新低 业内分析师称超出预期 生猪价格的持续下跌仍在继续。 5月11日,全国生猪销售均价跌破20元/公斤大关。一家养殖企业负责人在和记者交流时坦言,会调整养殖计划。 “上半年猪价的下跌超乎业内的预期。”卓创资讯分析师牛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猪价下跌,养殖企业的利润被大幅压缩,5月11日,自繁自养企业的盈利为584.77元/头,较上月同期下滑41.11%。 据卓创资讯最新数据显示:5月11日,自繁自养企业盈利为584.77元/头,较上月同期下滑41.11%,由于各地区猪价有一定的差异,粗略估计自繁自养的企业单头猪盈利在200元至600元。 由于前期补栏的仔猪多在千元以上,加之饲料价格始终处于高位,导致补栏、育肥生猪的成本较高,虽然当前生猪出栏体重已增加至140—160公斤,但外购育肥生猪依旧难以填补亏损的洞窟,而这部分养殖群体大约亏损400/头至600元/头,个别高者甚至达到了900元/头左右。 东莞证券研报显示,2020年,生猪养殖板块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进入2021年,在各方面努力下,生猪行业产能持续上升,猪价进入下行周期,猪价高位运行阶段将结束,猪企盈利空间萎缩。 牛哲表示,养殖单位已经意识到2021年的整体盈利空间肯定会较前两年大幅缩水,头部企业已经提前计划在今年大量外售二元母猪、怀孕母猪还有仔猪,利润还是比较可观的。 行业景气度走低传导至产业链的多个环节,有行业人士在和记者交流时表示,会调整发展步伐,但也认为未来生猪价格仍然在回升的可能。 不过,卓创资讯的研报认为,从今年来看,养殖企业的扩张速度将会放缓。 从养殖上市公司的情况来看,此前,多家公司发布了前4个月的销售数据,数据显示,销售单价同比下滑幅度较大。 “上半年猪价的下跌超乎业内的预期,主要是因为对北方疫情过度放大、对受损产能的错误预估导致的,而错误预估带来了二次育肥行为。头部企业虽说产能继续释放,但最终对行情造成深远影响的是人为的压栏。”牛哲对记者说。 公开信息显示,3月份开始,春节压栏惜售体重在140公斤至150公斤的肥猪陆续出栏,部分“牛猪”的出栏体重更是超过200公斤,而这些“肥猪”对市场的冲击,使得生猪价格下降。牛哲对表示,下半年,如果二次育肥量能有所减少,猪价还是有望回归正常的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