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购房意愿降低,导致对住房贷款需求不足。 当下,人们的购房意愿有多低? 这不仅体现在一手房、二手房“江河日下”的成交数据上,也同时出现在银行的财务报表中。 第一财经根据上市银行中报统计发现,今年上半年,6大国有银行新增个人住房贷款仅为2021年上半年新增额的1/3左右,创下新低。 中型银行数据更“离谱”,13家股份行、区域性银行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仅新增596亿元,是2021年上半年新增额的1/8左右,甚至不及邮储银行一家的新增个人房贷。 6大房贷主力也挺不住了 住房按揭贷款一向是银行的优质资产,确定性强,不良率极低,是各家银行业务倾斜的重点,早些年,不少银行的新增贷款中,甚至有半数来自个人住房贷款。 不过,这种现象在今年上半年戛然而止。 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6大国有行被划分为第一档,它们也是市场上妥妥的房贷主力。 刚刚披露完毕的中报显示,6大国有银行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合计26.9万亿元,与期初(2022年初,下同)相比,仅新增4479.6亿元,而去年同期的新增额为1.3万亿元,也就是说,今年上半年的新增住房贷款仅为去年上半年的36%。 其中,个人住房贷款规模最大的仍然是建设银行,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6.5万亿元,其次为工商银行,余额为6.4万亿元。在6大行中,交通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规模最小,仅有1.5万亿元。 从增幅来看,6家国有大行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与期初相比,增幅均不超过3%,其中,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增幅低于2%,邮储银行、交通银行的增幅在2.7%左右。 只有农业银行上半年新增住房贷款超千亿,达到1022亿元,其余5家银行新增额均在千亿元以下。 而在去年这个时候,则是另外一副光景。 去年上半年,除了交通银行外,5大国有银行上半年住房贷款均新增超千亿,其中,工商银行猛增了3051亿元,而今年上半年仅新增863亿元,增幅缩窄了近4个百分点。 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去年上半年新增住房贷款超2700亿元,而今年上半年仅分别新增927亿元、1022亿元;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去年上半年新增住房贷款1870亿元、1198亿元,而今年上半年仅新增678亿元、601亿元。 5家中型银行甚至负增长 在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下,第二档的17家中型银行中,有13家上市银行披露了个人住房贷款数据,其中包括10家股份行和3家城商行。 上半年,13家中型上市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合计7.6万亿元,与期初相比仅新增596.4亿元,而去年同期的新增额为4456.6亿元,今年上半年的新增住房贷款仅为去年上半年的13%。 其中,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规模较大,均超万亿,分别为1.4万亿元、1.1万亿元;中信银行个人房贷余额为9831亿元,规模最小的是浙商银行,仅为965.6亿元。 从增幅来看,13家中型上市银行中,5家甚至不增反降,包括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北京银行、渤海银行,上半年住房贷款余额分别较期初减少了146.4亿元、126.1亿元、12.4亿元、51亿元和37.1亿元。 其中,兴业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超过监管红线,在半年报中,兴业银行表示,公司降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集中度,加大对普惠型个人经营贷款的投放,个人住房及商用房贷款占比较上年末下降2.27个百分点。 股份行中,个人住房贷款规模最大的招商银行今年上半年仅新增135.7亿元,增幅为1%,在过去的5年里,招商银行半年度新增住房贷款多则千亿,少则400亿,今年上半年的增量创下了历史新低。 多重因素叠加,未来是否可期? “符合预期。”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分析,这其中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居民对未来预期信心不足,购房意愿降低,导致对于住房贷款需求不足,甚至有部分购房人群尽量选择不贷款,主动降低债务负担;二是提前还贷显著增加,前几年住房贷款利率较高,如今市场投资收益率下降,部分购房者认为提前还贷更划算;三是存在住房贷款和经营性贷款之间进行套利等违规行为。 “目前经营性贷款利率较低,有些人提前还贷后,尝试以经营性贷款替换,这种违规行为需要警惕,监管部门还应加强监管。”董希淼说。 住房按揭也是各家银行中报业绩发布会上的关键词。 建设银行副行长李运在2022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说,4、5月份住房按揭贷款需求端压力确实比较大,而6月份受理量和投放量均有明显回升。 工商银行副行长郑国雨称,少数按揭客户出于调整家庭资产负债表的需要,确实存在提前还款的情况,但和往年相比,这种趋势并不十分明显。上半年,工商银行按揭客户贷款收回是3800亿元,其中提前还款是2600亿元,与去年相比增加300亿元。 农业银行副行长林立则介绍,小部分个人住房贷款客户选择提前偿还房贷,主要是基于客户自身财务规划,也和现阶段金融投资收益率下降有一定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