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消息,5月9日在浙江宁波余姚开幕的第六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上已有28个项目签约,总投资超120亿元。这些项目聚焦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核心技术领先、创新带动强劲,对推动产业转型、助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届峰会以“机器智联赋能万物”为主题,将持续推动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推进“机器人+”赋能百行百业。 开源证券指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劳动力供给将持续下滑,为机器人产业带来长期发展动力。虽然2013年我国就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但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渗透率仍远低于发达国家。2017年中国每1万名制造业员工拥有的机器人数量低于74台的世界平均水平,更远低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300台以上的水平。未来我国机器人行业仍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可关注美的集团(000333)、埃斯顿(002747)、拓斯达(300607)、哈工智能(000584)、日发精机(002520)、机器人、巨轮智能(002031)、博实股份(002698)等。 平安证券指出,201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调整期,市场竞争加剧。具备核心技术的国产机器人品牌凭借更高的性价比优势,正获得国内越来越多3C厂、光伏厂等下游客户的认可,国产品牌市场份额逐步提升。建议关注国产机器人优秀代表埃斯顿、拓斯达等。 【2019-05-09】美的集团(000333)2019年度投资交流会总览:效率至上 拥抱变革 事件描述:美的集团于近日召开年度投资者交流会,就近期投资者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解读。 效率持续提升,促销成效显着。19Q1公司促销效果极佳,市场对公司降价幅度以及中长期的品牌战略多有迟疑。美的1-4月家用空调全国零售价格仅下降3%,并未出现大幅下杀;促销引流机型在全部销售中占比有限,中长期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品牌力的战略并未改变。Q1成本端的下降与价格的下降实现完美对冲,内销毛利率的提升主要来自于经营效率的提升。 提升渠道效率,聚焦零售转型。当下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线上线下的融合态势更为明显,交易信息更为透明,零售业态更为多元。公司认为,传统家电业的压货终将面临变革,直面用户是厂商的应有之举;未来渠道或将存在三种形式:一是厂家直供(直面零售端,把代理商转为运营商),二是传统的代理分销(作用逐渐弱化),三是网批(京东淘宝,美云销等)。 多品牌组合拳,迎合多元需求。当下国内消费人群呈显着的多样化趋势,美的旗下七大品牌,能够充分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COLMO定位高端,目前尚在投入期,短期可能出现适度亏损,但期望借此提高公司运营高端品牌的能力。互联网品牌BUGU则是希望以全新的互联网模式,在用户交互层面为集团带来有益借鉴。东芝品牌同样定位高端,但需结合区域去推广:在对松下、三洋接受度较高的地域,利用高品质、工艺匠心的优势做进一步的拓展。事业部通过更多的协同与配合实现多品牌的和谐运行。 库卡改善可期,双主业稳步前行。在行业景气以及收购磨合期的共同影响下,KUKA在2018年经历了较为明显的下滑。公司认为,美的与库卡在渠道以及供应链方面的协同有待改善,中国区机器人本体的接单能力有所下滑,组织架构的调整也带来一定的职责不清问题。2019年库卡方面将着力降本增效,提高协同能力,并进一步挖掘中国区市场潜力。对于进一步的多元化,美的较为谨慎,承诺未来2~3年不会进行大规模的并购,稳定扎实地运营好当下的既有业务。 风险提示:库卡整合不及预期,终端零售增长不及预期, 【2019-05-08】埃斯顿(002747)2018年年报及2019年一季报点评:业绩略低于预期 毛利率显着提升 "通用+细分"的机器人战略提升市占率 18 年在国内机器人销量下滑的背景下,公司机器人业务保持高增长,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业务同比增长50.28%。公司坚持"通用+细分"的战略定位,一方面持续开发通用六轴机器人新产品,在钣金折弯、光伏装配、机床上下料、金属焊接等应用继续保持行业先进水平;另一方面针对细分行业应用,开发机器人+工作站产品,目前针对电子、建材、木工家具、食品包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开发出专用机器人及其工作单元,已经进入批量应用和推广阶段。 运动控制完整解决方案得到客户认可,产品竞争力凸显 18 年公司核心部件及运动控制产品同比增长23.6%,其中运动控制及交流伺服系统产品同比增长50%左右。基于TRIO 的运动控制完整解决方案在3C 电子、包装机械及新能源锂电池等行业,成功取得行业关键客户的批量性订单,后续有望形成千万级的订单。核心控制部件毛利率41.65%,同比提升5.05pct,主要源于运动控制完整解决方案提升产品价值量,后续随着完整解决方案订单规模释放,毛利率有望进一步增加。 毛利率显着提升,三费增加致净利润增速低于收入增速 18 年公司综合毛利率为35.99%,较去年同期提升2.55pct,其中工业机器人及成套设备毛利率为30.39%,同比提升0.76pct;19 年一季度毛利率为39.04%,环比增加3.05pct,产品规模效应初步显现。18 年净利润同比增长8.79%,远低于收入增速,主要是三费显着增加,其中管理费用为1.9 亿同比增长54.11%,研发费用达1.13 亿元,同比增长40.01%,由于研发、销售、生产等中高端管理人才引进所导致的人力成本增加,因人才产生的效益滞后体现;另一方面财务费用达3938 万,增长162.28%,主要源于短期借款达8.8 亿元,同比增长104.31%,且利率上行导致利息成本增加。 盈利预测及估值 我们预计公司2019-2021 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9.94 亿、26.63 亿、34.9 亿,同比增长36.48%、33.59%、31.05%,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6 亿、1.64 亿、2.1亿,同比增长24.9%、29.86%、28.11%,EPS 分别为0.15、0.20、0.25 元/股,对应PE 为64、49、38 倍,维持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下游资本开支持续下行,自动化改造进程放缓。 |